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绿叶子”变身“金叶子”

紫金县龙窝镇以茶为媒书写和美乡村振兴答卷

2025-07-02 10:44:59 来源:河源日报

image.png

■龙窝圩镇11面墙体连成一幅巨大的山水茶园画本报记者 肖斌 摄

■本报记者 曾競 彭冲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

清晨的阳光漫过茶园,紫金县龙窝镇彭坊村的茶山上便热闹起来,茶农们指尖翻飞间,带着露水的蝉茶嫩芽便落进篓中。“以前采了茶得自己扛去镇上卖,现在合作社直接来收,价格还稳当,咱这‘绿叶子’成了‘金叶子’。”65岁的采茶人邓阿婆挎着竹篓穿梭在茶垄间,采撷着好日子的芬芳。

产业兴旺,民生改善,乡音里满是自豪。街巷焕新,游客流连,赞叹中皆是认可。在“百千万工程”的春风里,龙窝镇以蝉茶为魂、以实干为笔,在3.5万亩茶园间、1.4公里示范主街上,绘就了一幅“外塑颜值、内修气质”的和美新画卷。

一景一物皆含韵

圩镇颜值气质双提升

从茶山下来,沿着崭新的柏油路走进龙窝圩镇,11面墙体连成的巨型山水茶园墙绘率先映入眼帘。画中云雾缭绕的茶园层层叠叠,采茶女的身影点缀其间,与远处真实的茶山相映成趣,成了“中国蝉茶之乡”最鲜活的名片。

作为省级茶叶种植专业镇,龙窝镇把蝉茶元素揉进圩镇肌理。从入口通道的“门面担当”,到1.4公里示范主街的统一风格牌匾。从房屋外立面的规范整洁,到绿美生态小公园的茶韵点缀,以“绣花功夫”推进“七个一”建设,让圩镇从“面子”到“里子”都透着茶香。沿着崭新柏油路前行,窗明几净的商铺、有序划一的屋檐,诉说着“蝉茶小镇”的新面貌。

“现在饭后能去碧道散步,累了在观景台歇脚,想了解家乡历史就去圩镇客厅看看。”居民陈嘉义的话道出了龙窝人的幸福感。在圩镇周边,美丽河道、圩镇客厅与绿美生态小公园连成一片,碧道蜿蜒,串起两岸绿意。圩镇客厅里,龙窝的茶产业沿革、“百千万工程”规划图文并茂,诉说着从过去到未来的故事。不远处,红二师、红四师会师旧址公园与后山公园组成的绿美空间,既是休闲场所,也是红色课堂。

这样的变化,源于龙窝镇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培育目标,聚焦“1+4+7+9+N”建设要求,大力实施“七个一”建设项目,着力推动设施提质,实现圩镇颜值大提升。如今,镇上的农贸市场升级,脏乱差成了过去式;生态小公园建成,老人孩子有了好去处;美丽河道清淤护岸,清水绿岸成了常态。点点“微更新”,汇聚成群众摸得着的幸福。

一叶一业促振兴

蝉茶产业赋能新发展

3.5万亩茶园,占比全县40%,年产值5亿元……一组数据勾勒出龙窝茶产业的硬核实力。如何让蝉茶从“绿叶子”变身“金叶子”?龙窝镇用实践给出答案。

政策托底的多重保障,为产业发展注入了“稳”的底气。“新种茶叶每亩补贴1000元”的奖补政策,像一粒“定心丸”让农户发展信心更足,“蝉茶贷”精准滴灌与彭坊村1000万元“整村授信”落地,有效破解了茶农茶企的资金瓶颈。

资源整合的深度发力,为产业发展积蓄了“强”的动能。“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将3000余亩零散茶山、闲置地块“串珠成链”,19家茶叶企业和合作社连片扩张释放规模效应。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力量的技术加持,推动金萱、翠玉等品种改良升级,让茶叶品质与售价同步提升。村级茶叶专职服务队激活了村子劳动力,2000余个岗位让乡亲们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路越走越宽。

产销创新的多元探索,为产业发展激活了“活”的因子。7个村抱团成立南龙建设发展公司,专业深耕茶叶销售,凝聚市场攻坚合力。全市首个镇级茶叶展销平台高效运转,为散户拓宽茶叶销路打通“最后一公里”。6家茶企主动“触网”拓市,借力电商平台与流量资源,让龙窝蝉茶香飘大湾区。

如今的龙窝镇,农业综合产能持续提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我们要建一个有内涵、有温度、有烟火气的和美龙窝。”龙窝镇负责人的话,道出了龙窝的追求。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进程中,这座蝉茶之乡正以茶为媒,让“绿叶子”变成“金叶子”,让圩镇焕发大活力,在紫金镇村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写下属于龙窝的精彩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