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女婿变成“本地郎”扎根河源助力“百千万”
■本报记者 方新苗 叶春雨 刘永菲
当前,全省上下正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吸引一批青年人才奔赴乡村田野。在我市和平县,一群“外地女婿”远道而来,扎根乡村田野,为“百千万工程”贡献力量。他们有的深耕农业领域,在田间地头和村民们一同学习种植新品种;有的运用互联网思维,把困于山中的新鲜蔬果送往大湾区千家万户;还有的发挥个人优势,带动村里搞生态旅游,为村庄聚起了更多人气。
这些外来女婿不仅成了村民眼中的“能人”,更用实际行动在粤北山乡书写着“新农人”的奋斗篇章。
青州女婿回到大山
把新鲜蔬菜送出山
在和平县青州镇永丰村,廖岸添正在自己经营的农场里弯腰采摘翠绿的有机蔬菜。这位潮州籍“外来女婿”,曾在广州从事电商和物流工作。2019年,他随妻子返回娘家探亲时,被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所打动:“这里没有工业污染,种出的菜自带清甜。”没多久,廖岸添决定辞职,租下村中十几亩闲置土地,打造一个家庭农场,从零开始种植有机蔬菜。
青州镇地势较高,生态环境优良,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农作物的养分积累。经过半年调研,廖岸添熟悉了当地的环境气候,还掌握了当地物流运输、销售渠道等情况,确定了种植优质有机蔬菜、自产自销的经营思路。“蔬菜是短期作物,一年可以种七八茬,且抗风险能力较高。”
起初,村民对这个“穿衬衫种地”的外乡人充满疑虑,但廖岸添用行动证明决心:坚持不用化肥农药,只用有机肥;白天他在地头摸索,晚上研究种植技术。几年间,他的农场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2亩扩展到700多亩,从1个村扩大到4个村,种植的新鲜蔬菜走俏广州、深圳等地,最高峰时雇请了50多名村民。
“晚上7点前下单,次日上午就能收货,30分钟内配送到家。”廖岸添的客户群体逐渐稳定,他在市区开设门店进行线下销售,同时通过小程序进行线上销售,将大山里的新鲜蔬菜送往大湾区的千家万户。“现在每月营业额约13万,看到客户反馈‘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就觉得值了。”他笑着说。
茂名小伙随妻返乡
乡音已换成客家话
与廖岸添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来自茂名的小伙林海珊。这个将乡音换成和平话的外来女婿,放弃了在深圳深耕多年的外贸行业,跟随妻子回到和平县打拼。这些年,他不仅学会了地道的和平客家话,也从种植的“门外汉”变成当地小有名气的“新农人”。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最初,林海珊想投身农业种植一线,尝试整合村里的闲置土地,把小块田地之间的田垄推平,以便适应大型机械的运作,此举却遭到一些村民的反对,施工只能停滞。2019年那场特大水灾,让林海珊苦心经营的种植基地损失惨重。“当时看着被冲垮的棚架和奄奄一息的果苗,真是欲哭无泪。”但这位倔强的创业者选择坚守,“只要不死,就往死里干”的信念支撑着他带领全家继续奋斗,成为当地的种植大户。
2022年,林海珊调整策略,不局限于百香果规模化种植。他创办的喜来酿酒业在全县开创性地获得黄酒、果酒、白酒、泡酒等全品类生产资质。“我们不仅想将河源黄酒推向市场,还依托自身资源创新研发了桑葚酒、百香果酒等特色产品。”目前企业每月可生产60吨酒,满产的年产值达2000万元。公司还通过保价收购协议,向周边农户收购大量大米、百香果等酿酒原材料,带动村民增收。
从农业“小白”到农业企业掌舵人,这位“外地郎”在和平打拼出了一片天地,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