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县黄花古驿道沿线镇村村民助力乡村风貌提升
自发修缮保护百年茶亭 让传统村落“活”起来
■近日,工人修缮百年茶亭。 本报记者 肖斌 摄
○本报讯 记者 肖斌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紫金县紫城镇横径村的黄花古驿道路段,走到山坳拐角处,向山顶望去,一座亭子矗立在山腰,现场有工人正在进行修缮。
为加速推进乡村风貌提升,保护修缮历史文化遗产,赓续历史传承,发展乡村旅游。在横径村的村“两委”组织下,紫金县黄花古驿道沿线镇村的近300名村民自发修缮古迹建筑“仁风亭”,让传统村落“活”起来。
“保护好先辈遗传下来的古迹文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80多岁的陈炯昌是紫金茶界泰斗、紫金蝉茶先锋人物,在当地村“两委”组织修缮工作的过程中,他多次召集黄花古驿道沿线镇村的村民,进行古迹修缮保护宣讲和筹款流程解读。
“我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把百年的‘仁风亭’、黄花古驿道修缮保护起来,不仅能完整保留本土的历史文化,更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陈炯昌说,“仁风亭”地处横径村,是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紫金县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但因年久失修,部分墙体崩塌、瓦面脆腐,急需修缮。目前得到了近300名村民的支持,共筹集资金近20万元。
“由县城出北门,行约三里,由猪姆尿登山,一条铺有石块或石条,长约四里,宽约三尺的上山石登路,转一个弯,到达山坳。山坳中间矗立着一个火砖砌成的茶亭,叫‘仁风亭’。亭内有陈九兴堂赐茶,空气对流,十分凉快,由北来的人,长途跋涉,由南来的人,经过几里上山石道,在此稍歇,饮盅山茶,可消倦意。”这是《紫金文史专辑》中关于“仁风亭”的记载。这“仁风亭”就是当地村民们口中所说的伯公坳茶亭。现今,开放的黄花古驿道已经成为备受紫金县城居民喜爱、休闲的好去处。每到周末或者饭后闲余时间,不少居民带着家人到黄花古驿道游玩,欣赏茶亭对联,踏在“仁风亭”的青石板上,体会当年的艰辛岁月。
“仁义传家久,侍茶美名扬。‘仁风亭’不是哪一个村的,而是我们大家最宝贵的财富。”村民陈建平介绍,修缮工程内容包括对全部崩塌墙体青砖进行修缮,更换整座茶亭的瓦面和腐朽梁木,更新窗户和瓦筒,疏通茶亭四周的排水系统,扩大茶亭休闲区。修缮后的茶亭将更好地服务村民和游客,成为他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