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撂荒地 今朝致富田
和平县构建“三维促耕体系”,推动撂荒耕地高效复耕复种
近日,和平县彭寨镇丝苗米基地喜获丰收。田地里,一台台收割机开镰收稻,确保颗粒归仓;工厂内,一粒粒稻米装袋,准备销售。
今年以来,和平县坚持立足农业大县定位,以撂荒耕地整治工作为抓手,通过构建土地高效流转利用体系、全链全程农业服务体系和多方联动协同发力体系的“三维促耕体系”,把撂荒耕地变成“致富田”“希望田”,为和平农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2024年上半年,该县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6200亩。
■本报记者 王亚娇
构建土地高效流转利用体系 “小田”变“大田”
土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土地流转已成为乡村撂荒地复耕的一个必然趋势。
和平县创新“村集体集中流转—国企统一收储—农企承包耕种”模式,完成土地流转9224亩,将近万亩分散“小田”整合成260块连片“大田”,实现土地流转规范高效、土地利用充分。
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和平县制定印发了《和平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实施方案》及相关说明,由村集体经济联社与村民达成“预流转”委托协议,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村集体经济联社归集,建立土地“预流转”机制,再由县属国企和平县镇村振兴投资有限公司统一收储、分类整理,并引进农企、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耕种。目前,已签约优禾农服公司、龙源兴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河头寨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多家农企,向村集体支付租金和管护费约400万元。
在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过程中,和平县以订单农业赋能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根据撂荒耕地实际条件,围绕打造“六个十万亩”农业种植基地,针对性编制种植指引,发挥直供配送、冷链物流等“供销一张网”优势,依托县供销社现代农服平台,对接农业生产及市场需求,推行订单种植、订单服务、订单收购等模式,引导农户及各农业经营主体因地施策开展复耕复种,带动发展和平特色优势产业。
构建全链全程农业服务体系 “差田”变“粮田”
今年,和平县制定印发了《和平县农业社会化服务及全程托管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4—2026年)》《和平县2024年中央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资金—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和平县加快发展供销农产品直供配送实施方案》等文件,有效解决农民“不会种”“不愿种”问题,实现撂荒耕地“减存量、遏增量”。
建立“一站式”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整合电商、保险、农民合作社、农服组织、农机公司等服务商力量,提供单环节、多环节、全托管服务,送服务上门,帮助农户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基层供销社为纽带,组织小农户组建联合“供销农场”,开展规模化、标准化、订单化生产,与广东供销农产品直供配送和平服务中心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充分发挥供销联社“双线运行机制”作用,优先对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农户的作物进行统一收购……和平县围绕农作物耕、种、管、收、加、储、销等环节,构建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农业服务体系,推动撂荒耕地高效复耕复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目前,该县已开展服务3.4万亩次以上;已培育发展17家社会化服务组织,产生经济效益约417万元。
构建多方联动协同发力体系 “粮田”变“良田”
产业做大做强,仅靠单家独户不行,龙头企业带动、集约化经营、品牌影响力缺一不可。
和平县充分整合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力量,通过提升土地质量、提供金融支撑、加强示范引导等方式,全力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
政府精准发力。高效利用土地建设资金,将耕种条件较差的撂荒耕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并充分利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整治项目国债资金,积极推进撂荒耕地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撂荒耕地整治工程量9200余亩。
探索社企协同合作形式。完善财政激励保障机制,在供销农产品综合服务站设置金融服务联系平台,与农商行、农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社银合作”,为农业经营主体争取最大金融利率优惠,推动优禾农服公司开展全过程社会化服务,将撂荒耕地打造成示范田,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复耕复种,目前已打造600余亩水稻种植示范基地、100余亩红薯种植示范基地。
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形式。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动、悬挂横幅标语、入户讲解补贴政策等方式,带动农户复耕复种,并探索认筹认种新模式,由镇政府与种粮大户签订撂荒耕地认领协议,委托其进行种植管理,以平均耕作成本为参考,粮食收获后按每亩地200斤大米统一发放给认领人,目前全县通过代耕代种方式复耕土地751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