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残障女士张巧琦:返乡创业织出美丽人生
■张巧琦(中)和工友正在制作手工蚕丝被。
■文:本报记者 苏勇军
■图:本报记者 冯晓铭
昨日上午,在江东新区十里东岸内一家蚕丝被生产工坊里,张巧琦与3名工友正在忙碌着。不一会儿,一床漂亮的手工蚕丝被在他们手上诞生了。很难想象,长相漂亮的张巧琦是一名听力受损的残障人士,3名工友中也有两人是残障人。
如今,张巧琦带领着工友克服各自身体的障碍,努力自主创业,并为更多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岗位。
幼时因病听力受损
1992年出生的张巧琦是东源县船塘镇人,从小眉清目秀、聪明伶俐的她,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但天有不测风云,年幼时一次生病,因为用药不当罹患耳毒症,张巧琦的听力逐渐丧失,被诊断为一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虽然听力受损,但张巧琦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坐在教室内听不清老师的声音时,她便努力学习读懂老师的唇语。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张巧琦与其他孩子一样正常上学。2011年,她以优异成绩考上浙江农林大学设计专业。
把蚕丝被制作工艺带回家乡
在读大学时,张巧琦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她的丈夫并没有因为她听力受损而嫌弃她,而是被她励志的精神所吸引,两个人勇敢走到了一起。
张巧琦的丈夫是浙江桐乡人,桐乡当地蚕桑丝织技艺十分发达,家家种桑、户户养蚕、村村缫丝剥棉,是中国有名的手工蚕丝被生产基地。
2015年,张巧琦大学毕业后,曾与丈夫一起到浙江杭州创业。后来应家人的要求,与丈夫一起返回河源工作生活。回到家乡后,张巧琦和丈夫帮助打理家里的生意。随着生意步入正轨,张巧琦把生意交给丈夫打理,她自己想着重新创业。于是,她把丈夫家乡的手工蚕丝被制作工艺带回河源。
说干就干,张巧琦在小区楼下租了门店,取名叫“爱启蚕丝”。为了提高自己的手艺,她还带着工友多次到浙江桐乡找到手艺人,认真学习技艺。同时,她所用的原材料也全部来自桐乡。
吸纳残障人士就业
作为一名残障人士,张巧琦深知残障人士就业和创业的苦。她成立蚕丝被生产工坊的初心,就是希望帮助更多残障朋友,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张巧琦说,在桐乡70多岁的老人都能生产蚕丝被,我相信残障朋友也一定行。
如今,张巧琦每天都在工坊里忙碌,除了带领工友一起制作蚕丝被,她还学习拍摄短视频、直播带货,希望更多人了解和购买她和工友生产的蚕丝被,增加工友们的收入。“我希望通过爱启蚕丝项目把商机与社会责任结合,证明残疾人也能为社会作贡献。”张巧琦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