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推进“共富农场”建设,打响特色共富品牌
让“土特产”搭上深圳“专车”
■莲农们忙着采摘成熟的莲蓬,处理好的莲子即将搭上“专车”发往深圳。本报记者 杨坚 摄
■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悠悠夏日,莲韵飘香。眼下正值莲子收获的季节,走进东源县仙塘镇观塘村太空莲农文旅基地,莲农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莲蓬,一幅人花相映的生态画卷尽收眼底。
“我们基地的太空莲子口感鲜甜,很快就能搭上‘专车’销往深圳,根本不用愁销路了。明年我们要扩大种植面积,到时候顾客还能划船采莲蓬。”该基地负责人冯小勇信心满满地说。
订单从哪儿来?冯小勇说,多亏他们入选了东源“共富农场”项目。他口中的“共富农场”,是东源聚焦产业所要、市场所需、群众所能开展的重要项目,通过整合土地资源,有序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垦,引导农企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同时以“订单农业”方式稳定市场销路,推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探路开源
培育10个“共富农场”
当前,东源县部分地区农业产业还存在“零、散、小”的问题。农业生产如何打通技术、资金、购销等“关节”,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要打破农业发展的局限,显然不能单靠农民个体。
今年初,东源想到在“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更高层次的“综合合作”——培育10个“共富农场”,聚焦优势资源整合,迭代升级为农服务,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出新路子。
探索培育“共富农场”的构想提出后,东源马上开始实践。该县借助深圳结对帮扶优势,引进深圳市绿森源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下称绿森源公司)建设“共富农场”。目前已成功建设4个“共富农场”,通过以销定产、以销促产的方式,促进农业发展。
据悉,“共富农场”由政府引导、企业共建,单个面积要求不低于50亩,分为撂荒耕地开发和现有农场盘活两种类型。其中,撂荒耕地开发类型指的是,召集县、镇、村各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土地所有者、后方单位参与共建,因地制宜种植粮食、水果、油茶等农作物;而现有农场盘活类型则分别以土地、资金、市场等要素合作共建,根据当地土壤土质和农户的种植习惯开展生产和销售。
日前,作为“共富农场”之一的骆湖镇水稻种植基地喜获丰收。谁也想不到,去年这1076亩土地还是撂荒耕地,今年就已“长出”效益。这正是“共富农场”撂荒耕地开发类型的典型案例。
“我们在收割之前就已支付20万元的预付款,稻米按国家指导价收购,包装好的大米将上线‘绿森源’小程序。”绿森源公司董事长王勤文说,有了稳定销路,骆湖和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可增加年营业额80万元至100万元。
共富共享
让农民有更多收益
东源“土特产”搭上深圳“专车”,生产符合“圳品”标准体系要求的食用农产品,关键在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我们会为‘共富农场’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对农场采取统一种植、科学生产、系统管理、统一品牌、开拓销售渠道、集中销售等措施。”王勤文说,如此才能支持更多“土特产”进入深圳市场。
骆湖镇柠檬庄园曾因管理经营经验不足,生产产品缺少规范,导致花生、水稻、红薯等农产品严重滞销,发展一度陷入危机。“幸亏县里推行‘共富农场’,绿森源公司介入以后,为我们提供农药、肥料供应商和生产商资质证件备案等,实现全流程规范安全生产。”该庄园负责人冯日焕说,生产规范后,他们将以订单农业模式进行种植,将产品交由绿森源公司进行销售。
农产品销售是增收的基础。“共富农场”的订单式农业正是其发展的亮点之一。农场与绿森源公司签订种植协议,约定种植面积和品种,通过全过程精细化的田间管理,为农场扩大种植规模提供保障。
一端连接田间,一端连接用户的“绿森源”小程序则为农产品销售增添了强大助力。“我们的小程序可以生成专属独立通道,顾客可根据帮扶地区、帮扶品种、采购金额等进行私人定制,加上行业领先的储藏运输体系,我们有信心让东源的优质农产品成为‘圳品’。”王勤文说。
莲子熟了,水稻熟了……农企和农户的日子越发红火。“我们的目标是一个‘共富农场’至少带动10人就业,达成50万元以上的年销售额。”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说,希望早日实现农民、集体、企业多方共富共赢的目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