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助力河源乡村全面振兴
帮扶三年 绽放新颜
■和平县上陵镇翠山竹海游客服务中心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陈星
立足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公共设施保障民生,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提升人居环境……历经3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扎根基层一线,聚焦发展所需,链接各方资源,推动特色产业加速发展,推动民生福祉扎实增进,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提质增效。
据统计,全市95个组团和工作队累计筹措资金4.3亿元、实施项目4051个,省直、深圳市挂点帮扶单位推动人才、技术、项目、资金持续向我市汇聚,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有效激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帮扶“成绩单”。
发展特色产业
让钱袋子鼓起来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如何实现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各工作队立足各镇村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赋能乡村经济蓬勃发展。
在和平县上陵镇翠山村,漫山遍野的毛竹郁郁葱葱,微风吹过,好似起伏的绿色波涛。如何利用毛竹优势资源,实现集体发展、村民增收,成为困扰当地产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自进驻以来,上陵镇工作队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发现,翠山村竹林四季常青,生态环境优美,特别适合发展旅游业。因此,工作队按照“让竹林成为美丽乡村风景线,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的发展理念,成功争取到了深圳财政专项资金550万元,用于开发建设翠山竹海森林公园项目。
目前,翠山竹海森林公园项目临近竣工,预计投入运营后每年至少可接待游客2万人次,以旅游业为引擎带动关联产业年增收约200万元,可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约40个。
依托阮啸仙故居等红色文旅资源,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村居风貌焕然一新,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但对于驻义合镇工作队来说,挑战也随之而来。“游客多了,保洁等方面的支出也会增加,如果相应的文旅配套服务产业没有跟上,村里不仅不会增收,支出还会更多。”工作队队员、驻下屯村第一书记顾小岳说。
为破解集体和农户增收难题,顾小岳协调推动下屯村成立村级“富镇强村公司”——啸仙故里文旅公司,开拓了电瓶车租赁、景点讲解、培训场地租赁等业务,促进村民就业和增收。
去年7月,该工作队还协助引进一家运营企业投资建设下屯村红色文旅研学基地,啸仙公司与该企业合作开展研学等服务。顾小岳介绍,除去啸仙公司的收入,村集体可从该项目获得至少20万元的稳定收入。“去年,下屯村集体收入已达80多万元,村集体下属文旅公司3年来总营收超过300万元。”
加快补齐短板
让乡村美起来
3年来,各工作队利用帮扶资金、社会捐款等,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大力提升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水平,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昔日的和平县下车镇雪峰村新店里桥头旁边杂草丛生、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饱受群众诟病。在了解到村民的需求后,驻下车镇工作队主动联系帮扶单位,筹措资金20万元修建村民文化广场。据悉,该工作队还与镇委统筹安排了830万元驻镇帮镇扶村资金用于村庄风貌提升、路灯、文体广场等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走进东源县双江镇,飘着“蓝丝带”、头戴“灰帽”、身着“白衣”的房子整齐有序地排列着,街道上干净整洁,整个乡镇显得井然有序,充满舒适与宁静。“对于圩镇房屋外立面改造,我们坚持‘乡土化、特色化、品质化’原则,摒弃千篇一律、千镇一面的设计风格,将颜色新颖、内涵丰富的‘万绿蓝’元素融入其中,对圩镇122栋居民建筑实施‘灰帽白衣蓝丝带’外立面改造整治,全力打造清新网红小镇。”驻东源县双江镇工作队队长吴广钦表示。
“驻村更要驻心,只有把村民当成家人,工作开展起来才能得心应手。”驻连平县元善镇工作队队员、驻鹤湖村第一书记刘东海聚焦民生实事,以破解项目资金保障难题作为突破口,积极争取各类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项目,协助鹤湖村建设文化广场和小公园8项,推进“西北灌区”建设项目和村道巷道硬化项目,不断增强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驻村以来,刘东海还协调投入资金约53万元,帮扶鹤湖村智慧党建宣传系统、“四小园”建设等项目,在政策宣传、人居环境提升等方面发挥作用;按照“支部强示范、党员作表率、群众齐参与”的工作思路,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家园之星”评比活动,发挥群众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