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佗城镇:
三措并举兴经济 “输血”“造血”促振兴
■李睿威
厂房林立,机器轰鸣;车辆往来,生产繁忙。走进位于龙川县佗城镇塔西村的宝龙工业小区,车辆来来往往,工厂紧锣密鼓运转,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们面带笑容辛勤工作。一派和谐好景中,兴旺集体经济的鲜活“血液”自此流出。
近年来,龙川县佗城镇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以党建引领全力推动集体经济“强村”行动,以推动土地流转、做强支柱产业、盘活闲置资产三大举措助力三产联动发展,绘就村集体经济富民画卷。2023年,佗城镇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760.9万元,村均44.76万元,同比增长33.53%。2024年6月底实现总收入918.54万元,经营性收入730.26万元,已完成全年任务目标。
【土地流转】
“流”出活力,“转”出后劲
“自从推广土地流转以来,合作社每年能多收入8万多块钱,大家都夸这个政策好。”说起土地流转政策,塔西村村民频频点赞。塔西村依托村集体现有资源,积极创收,通过将本村集体所有土地及鱼塘出租给企业,每年为村委会及合作社增收24万元,受益群体达5026人。
塔西村是佗城镇以土地流转助推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佗城镇各村通过经营权流转盘活土地资源,促进产业发展,扩大种粮面积,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收致富机会。如上蒙村完成整村土地流转,实现全村土地资源的集中管理、整体规划,预计新增耕地250余亩,零星耕地图斑减少比例达25%以上,耕地集中连片度提升约30%;高涧村采取资源发包模式,将集体林地流转至泰华城公司,预计收入47万元。
通过土地流转,佗城镇不仅有效提高了村集体收入,而且有效解决土地闲置荒废、零散不成片的问题,让土地“流”出活力、“转”出后劲,为佗城镇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产业兴旺】
“兴”出未来,“旺”出“钱”景
“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挣钱和照顾家庭可以兼顾,还能给家乡作贡献,幸福感比以前在外打工强多了。”位于佗城镇梅村的梅村工业小区目前已开发0.15平方公里,落户企业两家,解决劳动力就业1000人,吸引大量在外务工的青年回乡工作,实现“家门口零距离就业”,有效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感。
发展靠产业,产业促就业。过去的佗城因为产业不发达,一度陷入“岗位少,人才跑”的发展窘境。近年来,佗城镇持续探索产业兴旺新路径,抓住驻村工作队对口帮扶、为佗城“输血”的契机,积极联系周边及深圳市企业,在本镇宝龙、宝塘工业园区以“共招、共建、共帮、共享”模式吸引多家企业入驻,为本地青年创造近百个工作岗位,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也解决了当地青壮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本地就业和企业发展双赢。
此外,佗城镇还成立镇级强村公司,积极对接市场,承揽项目,目前对接项目3个约450万元,2个项目已经启动,正在洽谈项目4个。其中,由佳派村强村公司运营的农村集中建房试点项目至少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佗城镇建设2家富民工坊,其中枫深村富民工坊的枫深宏来电子厂,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年发工资总量100万元。同时,租用村集体厂房,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3万元。佳派村富民工坊的龙运门窗公司,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目前吸纳就业人员35人,年发放工资120万元。强村公司和富民工坊的良好发展势头,正是佗城镇化“输血”为“造血”,逐步打造自身经济支柱的重要一环。
【资产盘活】
“盘”出资本,“活”出动能
乡村之富,藏于闲置;唤醒潜能,方得兴旺。闲置资产是乡村振兴亟须发掘的重要潜能所在,是“沉睡”的“摇钱树”,唯有让闲置资产“醒”过来,发展的资本才能多起来。
近年来,佗城镇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三资”清查,盘活各村闲置办公用房、校舍、仓库、水利设施等沉睡资源,持续深化资源发包,让沉睡的资产转变为发展的资本。佗城镇枫深村采取资源发包模式盘活集体所有厂房、林地等资产,以工业园为依托进行土地出租,引进南越乡村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乡村旅游产业,每年可获利46万元。
与此同时,佗城镇还采取“村民+企业+村集体”的合作模式,充分收集本村村民闲置房产和门店,通过升级改造为村集体增收。如佗城村通过与佗城景区合作,打造研学基地,提供村内闲置仓库、房屋供研学基地使用。2023年至今,研学基地接待中小学生约5万名,获得固定分红3.5万元。通过盘活闲置资产,佗城镇将闲置门房“变闲为宝”,让“沉睡资产”化作优质资源,有力助推佗城文旅发展。
未来,佗城镇将继续探索土地流转、产业培育、文旅融合等横跨三产的多支柱经济发展模式,激发乡村“造血功能”,实现乡村振兴的华丽蝶变。(作者单位:中共龙川县佗城镇委员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