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县柏埔镇南昌村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创建工作
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美美与共”
■紫金县柏埔镇南昌村柏华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茶园内,一垄垄整齐的茶树正肆意生长着。
■文:本报记者 陈思芬 田红秀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
■图:本报记者 杨李维 刘志勇
日前,在紫金县柏埔镇南昌村,村庄清洁、绿化、道路“白改黑”改造等各项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村民们积极主动投入到助力“百千万工程”活动中。
近年来,南昌村以头号工程、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村民参与绿化行动,并重新修建南昌村党群服务中心、南昌小学、下白田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探索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方式,大力发展茶叶种植项目,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去年11月,南昌村入选首批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打造农旅融合产业
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
走进柏之源(河源市紫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凤梨种植基地,一排排凤梨长势喜人,沁人心脾的果香随风飘荡,一颗颗个头饱满、色泽黄中带青的凤梨“端坐”在丛丛叶片中心。
“去年,我们试种了8亩凤梨,按目前的长势看,再过一个月凤梨就可以上市了。”柏之源(河源市紫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龚舒畅介绍,近年来,通过土地流转,该公司的种植基地扩建至680多亩,其中种植有150亩沃柑,还有凤梨、木瓜等各类蔬果。
“200亩到丰产期时,总体预计可实现年产值近300万元。”龚舒畅说,种植基地固定聘请了10多名村民,季节性农忙时用工人数达到50多人,可解决部分村民就业问题。除忙于种植各类蔬果外,公司还养殖了一批鸡鸭鹅,建了6口鱼塘,经营了300亩茶园。
“我们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积极把握政策助力村里的产业发展壮大。今年推动实施‘补改投’项目,利用政策资金投资柏之源(河源市紫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植茶叶300亩。”南昌村村委委员张玉狮介绍,“补改投”项目实施完成后,每年可给村集体经济带来收入7.2万元。
在另一头的柏华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茶园内,一垄垄整齐的茶树正肆意生长着。该合作社工作人员龚仕东表示,经过多年的深耕,该茶园种植茶叶面积达180亩。茶园除了生产绿茶产品外,还结合市场需求开发了多款红茶产品,主要销往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该茶园带动周边超30户茶农发展茶业,培训和指导茶农近100人次。龚仕东表示,将采取“合作社+个人”的运营模式,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拓宽销售渠道。
建设绿美乡村
绘就“百千万工程”新画卷
傍晚,指背新村的文化广场热闹起来,附近的村民不约而同聚在这里健身、打球、聊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指背新村是南昌村下辖的自然村,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农业产业基础扎实。近年来,为推动乡村振兴,指背新村积极响应保护耕地、集约土地,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等政策,柏埔镇积极推动指背新村项目建设,将指背新村划分为耕作种养区、生活住宅区、文体休闲娱乐区等三个主要功能区,根据功能区定位发展特色产业、拆旧建新、完善公共设施,不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如今道路更宽敞了,绿化亮化也更好了,跟小公园一样,住在这里特别舒服,我平时还承担这里的保洁工作,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村民龚文通说。
指背新村样貌的改变是南昌村人居环境提升的一个缩影。柏埔镇党委副书记廖琼源介绍,近年来,在村庄绿化方面,南昌村积极打造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开展各类植树活动,共种植树苗2632株;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积极营建人大林、巾帼林、乡贤林等各类主题林。在“美丽庭院”建设方面,南昌村通过发动农户参与提升村容村貌工作,目前已完成37户“美丽庭院”创建,其中25户达到村级“美丽庭院”标准,11户达到镇级“美丽庭院”标准,1户达到县级“美丽庭院”标准。
廖琼源表示,今后,南昌村将积极引进具有成熟经验及雄厚资本的企业,加快土地流转,鼓励支持强村公司加快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群众增收致富。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南昌村灰蛋制作、太极拳和锣鼓文化等,讲好乡土文化故事,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同时,持续发动外出乡贤、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家乡建设,加强政策宣传和组织发动,引导南昌村村民支持和参与“百千万工程”,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