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推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全方位倾力打造耕地保护东源样本

2024-06-25 10:25:28 来源:河源日报

e9674bb97ffcd285e7477bc31b5f893f_hyrbs0625005_001_01_s.jpg

■生态优美、环境宜居、风景迷人的东源县涧头镇。

1d7911df902c8e48d0e68cace91fea40_hyrbs0625005_001_02_s.jpg

■今年5月17日,东源县“百千万工程”顺天镇耕地集中整治区建设项目动工,项目总投资1.8亿元,涉及3个村,建设总规模近8000亩。

733fe3c6533aaf7f3f08515e8481eaf0_hyrbs0625005_001_03_s.jpg

■东源县“百千万工程”顺天镇耕地集中整治区建设项目施工建设现场。

c8c225e4e7874eeb77dd6902e631e929_hyrbs0625005_001_04_s.jpg

■东源县船塘镇老围村流转土地1050亩,引进企业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和水稻,提升土地利用价值,村集体与村民收入实现“双增收”。

仲夏时节,轰鸣的挖机在东源县顺天镇沙溪村田间地头干得热火朝天,这是2024年广东首个“万亩方”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施工现场。该项目涉及沙溪村、牛潭村、大坪村3个村,建设总规模约8000亩,投资约1.8亿元。

“新恢复的耕地不仅要能种粮,还得好种粮。”东源县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说,“我们优先从集中连片区域及其周边入手,让恢复的耕地成为实实在在的增收地。”

日前,东源县获批省厅“山上”换“山下”林耕布局优化试点,乘势而上推出《东源县林耕空间布局优化和耕地集中整治提升试点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推进宜耕平原地整治复耕。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不破坏生态环境、不造成水土流失、充分衔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前提下,推进耕地集中连片整治,优先将坡度6度(含)以下的灌木林地、疏林地、低效(退化)乔木林、低效(退化)竹林地以及具备恢复属性的非耕农用地实施整治复耕,与上述情形交织分布且不可分割的6度以上小面积地块,也可一并纳入整治恢复。将全力构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以管控、节约、建设、激励等为抓手全方位倾力打造耕地保护东源样本。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

系统重塑大美生态格局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大力实施垦造耕地,才能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2024年5月,东源县适时出台《方案》,预期到2024年底,全县增加耕地2000亩以上,完成林耕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方案编制;到2025年底,以最大限度完成耕地保护任务缺口为目标开展耕地集中整治区建设,并通过林耕空间布局优化和耕地集中整治提升,实现全县耕地、林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布局更优化的目标(最终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工作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以实际批复时间为准)。

近日,东源县顺天镇“万亩方”耕地集中整治区建设项目顺利动工,打响了广东省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建设的第一枪。整治区拟划分为12个子项目进行实施,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配套设施、农田防护及生态保持工程。该项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挖掘耕地后备资源、优化耕地布局,按照宜造则造、宜补则补、宜抚则抚的原则,系统改善陡坡地区生态环境,着力让万亩荒地变身良田。

如何更好更快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如何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耕地保护,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助力“百千万工程”?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落规划”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们编制全县土地整治规划,充分衔接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构建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对三类空间分类施策、一体推进,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县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说,他们还将统筹推进零星耕地归整和农用地整治,系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实现农业空间从杂乱无序到整体大美。

据了解,县自然资源局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依据国土“三调”和最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以及森林资源“一张图”管理数据,开展宜耕潜力调查和宜林潜力调查,摸清坡度6度(含)以下适宜恢复为耕地的平坦地块,以及25度以上适宜绿化造林的陡坡地。

“耕地下山、林果上山”,如何优化布局?《方案》指出,开展全县林耕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方案编制工作,将6度(含)以下林地和25度以上耕地及其周边适宜地块优先纳入优化调整范围内。结合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工作,组织编制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林地落界实施方案,按程序报省林业局审批。同时同步开展耕地集中整治提升工作,统筹实施宜耕农用地整治复耕和宜林陡坡地绿化修复。

此外,东源还将坚持耕地利用优先序,统筹耕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空间布局,推动耕地和其他农用地类之间有序流转,提升农用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力。

以农田整治为引擎

落实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走进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目之所及皆是成方连片的广阔农田,不时有鹭鸟展翅翱翔……“田成块、水成系、路成环、宅成景”的景观风貌已呼之欲出。

土地集约流转前,下坝村虽有大片农田,但撂荒耕地多,机械化的设备根本无法“伸开手脚”,不便管理且经济效益低下。

随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耕地治理、生态循环、风貌提质为特色,对下坝村实施农田、水系等全方位的综合治理,现已形成面积达2000多亩集中连片的稻香田园。

原本撂荒的农田现在都整合成了连片的耕地,春天是绿油油的稻苗,秋日则是金灿灿的稻浪,目之所及,尽是田野。

东源在整合下坝村土地集约流转的基础上,开展“万亩方”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区项目。整治后,预计可新增长期稳定利用耕地2765.80亩(其中恢复耕地1882.06亩,补充耕地883.74亩),新增水田指标833.93亩。建设后,预计整治区内耕地面积占比由原来的40.45%,提升至78.30%,耕地连片程度由建设前的平均耕地图斑面积17.54亩,提升至60.69亩,耕地破碎化图斑较建设前减少约31个。

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是保护耕地资源的有效途径。东源以“农民自愿、富民强村、城乡统筹”为指导思想,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耕地质量和惠民、利民为目标,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为导向,围绕拟优化布局地块,调研了解当地种植意愿、种植结构及收益等情况,掌握农用地布局优化需求和工作推进难点,将村集体和相关权利人意见建议作为是否优化布局及实施优先序的重要参考,积极有序地推进这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不仅如此,东源还准备协同推进25度以上陡坡农用地(非林地)造林与生态修复、林业产业升级、强村富民等工作,注重保障农民利益。

“让保护耕地的地方‘不吃亏’,让耕地保护者享有政策红利,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耕地保护各项工作,这是实现良性互动,保护与发展共赢的最佳路径。”县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方案》的出台,有助于实现全县范围内耕地管控更加有效、空间配置更加高效、资源利用更加集约、产业保障更加精准。

以打造精品工程为目标

用心用情守护沃土良田

耕地保护,不止于稳住总量。

“耕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县自然资源局通过一系列“长牙齿”的硬举措,初步遏制了多年来耕地总量持续减少的势头。

优化耕地布局,既要解决耕地本身碎片化、分布零散的问题,又要改变“耕地上山、林果下山”的格局,使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

为此,东源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按照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布局更优化的总体要求,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相关规定。涉及耕地调整的,应严格落实耕地进出平衡,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严禁借布局优化名义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禁止违反规定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开展绿化造林、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挖田造湖造景等活动,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扩大自然保护地。同时,把以往因宜耕平原绿化造林、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等不合理流出的优质耕地纳入整改恢复范围,允许将坡度6度(含)以下的灌木林地、疏林地、低效(退化)乔木林、低效(退化)竹林地以及恢复属性林地等宜耕平原农用地实施整治复耕。

“我们探索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耕地进出平衡为抓手,在合理过渡期内稳妥推进‘山上’换‘山下’,优化耕地布局。”县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解释,他们准备将过去在山上开垦的耕地逐步调整到山下,同时将山下的果树林木尽量调整上山上坡,以促进各类农业生产各得其所。

为了早日实现“碎田”变“景田”,“农田”变“富田”的美好愿景,东源压紧压实各级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河道有人管,林子有人护,农田更要有人守。”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说,为此,东源建立“田长”联合巡查机制,县、乡(镇)、村级田长需要每季、每月、每周开展巡田工作,及时掌握耕地保护利用情况,以此形成耕地保护的强大合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的“三位一体”保护。

此外,县自然资源和县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和工作要求,加强对试点项目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稳妥审慎地推进布局优化和整治提升工作。如果发现违法违规破坏耕地及森林资源的行为,应当依法严肃查处。

“我们将积极开展农用地综合整治,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以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提高耕地质量和连片度,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说。相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完成后,东源将呈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美丽景象。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杨柳 陈海波 邹舒琪 彭冰 修硕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稿件统筹:李成东

    上一篇:田长上线 “稻”路更宽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