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长上线 “稻”路更宽
东源1399名耕地“大管家”守护28万亩绿色希望
■东源县上莞镇常美村党支部书记、田长李国平巡田查看稻苗长势。
■东源县骆湖镇小水村垦造水田项目
■东源县柳城镇东源万绿智慧无人农场的袁隆平巨幅稻田画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我每天都要巡查一遍,不然我不放心,一定要保护好村里的耕地。”走进东源县上莞镇常美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国平告诉我们,自从担任“田长”以来,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了。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田长则是耕地的“大管家”。自全面推行田长制以来,东源推动田长扎“耕”基层,构建了“县镇村三级田长和网格田长”的“3+1”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逐级落实耕地保护目标任务。2023年9月至今,东源已设定田长1399名,划定548个网格,巡田里程3.0659万公里,巡田时长4443.71小时,实现现状耕地范围“人防”全覆盖,使28.89万亩耕地有了守护者。
全村巡田
打好“田长+”组合拳
“走!咱们一起巡田去!”话音刚落,常美村党支部书记李国平拿上草帽,戴上头盔,熟练地骑着摩托一路巡、一路记、随手拍,不放过田里的任何一个细节。
仲夏时节,常美村稻田里的禾苗即将进入抽穗期。田野上的微风吹过,一层层翠绿的稻浪泛起阵阵涟漪。然而常美村村级田长李国平却无暇顾及眼前的风景,反而和田间割草的村民交流起来。
“今年雨水多,之前除过两三次草了,没想到没多长时间又长了这么多草。得亏你了,兄弟,得空就来田里割草。”李国平站在田埂边连忙感谢村民李建辉。
眼瞧着李建辉割了一袋又一袋杂草,李国平也按捺不住,走进田里忙活起来。“上个月一直下雨,草就特别多,我也怕村里的水稻长不好,反正自家养了牛,割了就背回去喂牛。”背对烈日,李建辉满头大汗,却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他告诉记者,一上午已经割了七八麻袋的草了。
像李建辉这般热心的村民在常美村并不少见。原来,早在2020年,常美村的2100亩耕地都流转给东源县裕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由李国平担任法人,实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吸引5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获得土地流转与基本务工双收入,实现了土地由分散独立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
因此,对村民们来说,水稻长得好,也是守好自家田的关键。
“在我们村,巡田不仅仅是田长的事,我们合作社50多名员工都是‘民间田长’,田里遇到相关问题,他们都会及时反馈给我们。”李国平望着广阔的稻田说,“再过一两个月,这大片的水稻就要成熟,那时巡田都能闻到阵阵稻香。”
据悉,常美村坚持凝聚合力,打好“田长+”组合拳,建立“田长+党员”“田长+志愿者”“田长+村民”等制度机制,发动村里党员干部、共青团员、志愿者、村民参与“全村巡田”,推动田长制工作由“一家管”变为“大家管”。
要想田里管得好,除了吸纳更多村民做“民间田长”,常美村还“雇佣”上千只鸭子做“动物界田长”。李国平表示,稻鸭养殖最有利的一点,是可以利用鸭子来除草、除福寿螺,鸭的粪便还能为稻田自然增肥,形成一个完美闭环。
巡田护耕
农田守护者在行动
在稻田边上,竖着一块绿色的田长制公示牌,上面写着东源县顺天镇沙溪村第二网格的耕地面积,以及县级、镇级、村级、网格田长的姓名和联系电话,以及网格田长的职责等。
朱小华正是沙溪村第二网格的网格田长,是顺天镇“农田守望者”之一。
“我负责巡查1409.13亩一般耕地和134.61亩的永久基本农田,每周都会巡查1—2次。一旦发现违法占用或者破坏耕地的行为,就会及时制止并上报到田长巡田APP。”朱小华所说的这款APP是他们在巡田路上的“法宝”,它不仅能自主规划巡田路线,还能实时记录日常巡田情况、追踪问题进展等,让巡田工作更加高效。
“村级田长和网格田长主要发挥‘前哨’作用,确保违法占用耕地行为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顺天镇自然资源所负责人梁湘说,推行田长制后,由熟悉情况的基层田长在巡查中发现违法占用、破坏耕地行为。虽然受今年上半年大雨的影响,但各级田长仍能各司其职,今年64名田长巡田完成率达81.33%,累计巡田504公里。
据悉,今年以来,顺天镇自然资源所对辖区内耕地保护情况进行数次例行巡查,未发现非法占地、破坏农田等现象。
田长巡田的过程,是将农用地违法违规行为发现、制止、报告、处结等工作细化、量化的过程。
除了面向田长的巡田APP外,东源县还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保护渠道。只要扫描田长制公示牌上的二维码,就能进入公众耕地保护服务小程序,无需下载、无需注册,只要有手机号和用户名,大家都可以将发现的耕地保护问题上传至系统,方便快捷。
而在顺天镇相反方向的柳城镇下坝村,拥有我市首家智慧无人农场,耕作期间,智慧无人机、田间作业机器人等新型智能农机可开展农事作业。下坝村的田长们如何在众多“黑科技”间闯出一条路来,履行田长职责?
“今年雨量特别大,就算有智慧无人机,也不太会实时巡田,在这个时候,我们田长就显得尤为重要。”下坝村党支部书记、村级田长杨锦辉说,水稻在抽穗扬花期及灌浆期对水分敏感,田间水层需要保持在3—6厘米之间。巡田时要特别留意水位变化,一旦水位过高,就要及时跟农场管理员联系,看看是否需要启用抽水泵。
杨锦辉坦言,村里的土地早在3年前就已集约发展,相对其他镇村的田长,下坝村的田长工作要轻松得多,撂荒耕地的现象早已一去不复返。
出台方案
长效护田有章法
全面推行田长制,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耕地用途管制,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的第一道防线。
2024年1月,东源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方案》的印发,打响了东源田长制走深走实的“发令枪”,吹响了全面推进耕地保护提质增效“冲锋号”。未来,东源将如何进一步守望稻田?
“我们通过卫星影像,将行政村界线及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地块图斑进行叠加,合理划分田长巡田区域,确保辖区内每一块耕地都有人看、有人管、有人护,把好耕地保护第一关。”县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说。
为深化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方案》明确了县级田长及副田长由县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乡镇级田长及副田长由乡镇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村级田长及副田长由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担任,网格田长由村“两委”成员担任,协调解决耕地保护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劝耕促耕行动,宣传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等,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
根据《方案》要求,镇级田长每季度开展耕地保护监督检查至少2次、村级田长每月开展耕地全面巡查至少1次、网格田长每周开展耕地全面巡查至少1次。
目前,东源各级田长扎实履行耕地保护职责,常态化、精细化开展巡田、护田工作, 并及时发现、制止违法行为并密切关注耕地保护、管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全县“田长制”工作有序推进。
“我们正在推进每个网格显著位置‘田长制’标志牌设置工作,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东源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接下来,东源还将创新耕地动态监测方式,采用田长、公众共同参与的方法,高效开展耕地执法监督工作,确保现有耕地一亩不少、新增耕地一亩不假、乱占耕地一亩不让,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实现耕地网格化管理,让田长成为耕地保护“管家”。
记者手记
稻谷丰收时
田长每一滴汗水
都不会被辜负
中午12时,气温已飙至32℃。走在东源县上莞镇常美村阡陌交错的千亩良田路边,阵阵热浪迎面袭来。但骑着摩托车巡田的田长李国平还没来得及放下头盔,却早已扎进田里,和田间的农民攀谈起来,甚至还和农民一同割草,了解水稻生长情况。
闷热的天气让人汗流浃背,李国平却仍然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常美村的稻田情况。他说,数年前,村里因劳动力流失,不少水田都成了撂荒耕地。他做田长最大的成绩是把村里的土地集中流转起来,决不让良田好土丢一分、少一寸,守住了耕地红线。
田长是什么?田长不是官,是田里的“大管家”,是“田保姆”。像李国平一样尽职尽责的田长,也大有人在,他们都有同一个信念:“我是田长,我要守好每一寸耕地!”
有了田长的加持,东源28.89万亩土地犹如罩上了“金钟罩”,他们正以长牙齿的硬举措守护好沃野良田!
一两个月后,饱满的稻穗将铺满田野。当阵阵微风卷起金色波浪,劳动的欣喜,收获的幸福将汇成东源最悦耳的旋律。届时,相信田长的每一滴汗水都不会被辜负。(曾敏)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杨柳
陈海波 邹舒琪 彭冰 修硕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稿件统筹:李成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