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DIP支付方式改革覆盖全市医院
实现医保基金、医疗机构、参保人员三方共赢
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医生正在为患者检查 欧阳柳 摄
□本报记者 朱晓颖
过去患者在看病就医时,害怕多花钱、多检查。近年来,我市各个医院主动让患者“少花钱、少住院、看好病”。这是我市不断深化医保DIP支付方式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近日,市医保局“聚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负担”的案例被评为2023年度河源市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
患者医疗负担减轻
“同一家医院,同样的疾病做同样的治疗,DIP付费政策实施后的费用明显下降。”16日,记者在市妇幼保健院医保科随机抽取了两份住院结算单据看到:2020年40岁的朱女士,因发现左侧乳房肿块入院,入院后行乳腺病损微创旋切术,术后送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乳腺病伴纤维腺瘤,此次住院4天共发生医疗费用7928.54元。2023年39岁的利女士同样因发现右侧乳房肿块到该院住院,入院后行同样手术且病理检查结果均为乳腺病伴纤维腺瘤,住院4天共发生医疗费用6125.26元。
市民就医负担的减轻,得益于我市推广实施的DIP支付方式改革。2021年以来,市妇幼保健院优化医院运营管理模式,建立医保管理委员会、设置医保科,制定了《按DIP分值付费病例绩效考核方案》等院内制度,通过优化诊疗方案、提高诊疗技术水平等措施,使基金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参保人的医疗费用支出也明显降低。
截至目前,我市医疗机构较去年同期,二级定点医院每人次平均住院费用下降了1115.74元,三级定点医院下降了3347.92元,全市的平均住院天数由2021年的6.07天下降到了2022年的5.42天,减少0.65天,有效降低了群众就医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提高了群众就医获得感。
医疗机构“精细化运营”
“DIP付费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医院如何成功适应DIP付费改革……”为提高全市医保部门和定点医疗机构相关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去年8月,市医保局举办全市DIP付费改革培训班,对全市医保部门、医保管理中心以及146家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了现场培训指导。
在这种新模式下,定点医疗机构控费水平明显提高,医疗机构更注重内部成本控制。2022年,城乡居民市内住院人数为280211人,住院人数比2021年增加了1.31%,城乡居民市内住院报销费用呈下降趋势,2022年报销费用比2021年减少4.27%,总体费用下降取得历史性突破。
市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推进DIP付费改革,调动医疗机构主动控制不合理医疗成本的内生动力,激励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主动规范行为、主动优化流程,保障群众获得更多优质医药服务,从而实现医保基金、医疗机构、参保人员三方共赢。
医疗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不用排长队,小医院一样可以看好病。”在源城区丰源卫生站输液的市民陈女士说。记者昨日在该卫生站看到,不少感冒、咳嗽及病毒感染症状较轻的患者选择在家门口就医。
据悉,2022年,全市共有60家医疗机构治疗疾病的技术难度、收治疑难重症的综合能力呈上升趋势,二级定点医院普遍建立了ICU病房、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等,定点医院医技水平明显提升,群众更多选择在本市看病就医。
近年来,我市通过优化病种分组、病种分值赋分规则、加成系数规则,促进医疗服务行为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引导和鼓励医疗机构开展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医院医技水平,解决“就医远、就医贵”等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截至目前,医保支付方式DIP付费改革已覆盖全市定点医疗机构,以客观数据为基础,以标准统一的“病种”“分值”“点值”为核心的新型医保支付方式,为推进DIP付费改革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河源经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