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凝聚“青”力量 融合农文旅

紫城解锁强村富民幸福密码

2024-03-21 10:25:01 来源:河源日报

706016388f388a5f1214d05b621250f2_hyrbs0321004_003_01_s.jpg

■紫金县紫城镇黄花村村民聚在一起唱客家山歌 本报记者 肖斌 摄

■本报记者 肖斌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

“手拉着手走在春风中,来到我们小山村,眼里看见的都是美丽……”近日,当记者走进紫金县紫城镇黄花村“番客屋”民俗驿站时,一曲清丽悠扬的客家山歌迎面而来,歌声传递出浓厚的乡土情感与欢乐的气息。黄花村——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正以其独特的农文旅资源,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密码”。

老屋焕新生

乡愁留心中

在黄花村的“番客屋”民俗驿站,游客们可以脚踏古老的水车、推转沉重的石磨,体验那份久违的乡愁。这些独具客家风情的建筑及生产工具,是先贤们远下南洋、辛勤劳动后返乡建设的见证。如今,它们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成为乡村休闲产业的一部分。

黄花村距离紫金县城仅5公里,拥有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交通区位优势。近年来,紫城镇抓住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的契机,通过创业青年,盘活闲置房屋,打造集饮食、文化、研学游乐于一体的“番客屋”民俗驿站,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目前,该驿站占地面积约8亩的一期项目已建成运营,成为紫金县城周边热门的“网红”打卡点。

据民俗驿站负责人黄远锋介绍,他们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和“番客屋”遗留下的一些老物件,通过原生态的组合,建造成民俗驿站。一到周末、节假日,客流量有近千人次。下一步,他们计划开发研学、民宿类的产品,带动村民加入该项目,助推黄花村“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成立青年突击队

激活乡村建设新动能

“番客屋”民俗驿站的打造只是黄花村建设典型村的一个缩影。自黄花村开展省级典型村创建以来,紫城镇通过镇村联动,成立青年突击队,充分发挥青年作用,激活和美乡村建设动能,让紫城青年成为黄花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据了解,紫城青年突击队由镇、村,以及紫金县机关单位干部、社会创业青年等160多人组成。成员定期开展交流座谈,对“百千万工程”、乡村产业发展等工作进行建言献策,在农业产业、农文旅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建议,其中确定了黄花村“庭院+”的发展方向,并完善了省“百千万”典型村创建规划。目前,队员策划的“百千万产业项目”5个项目(百亩共享菜园、百亩生态水果采摘园、百家美丽庭院、千亩富硒米基地、万亩绿化经济林)全部已规划项目用地,并引进合作方洽谈项目建设。

“队员帮村里引进了九龄生态农业公司,通过保价收购方式推进富硒米种植,每亩粮食收入增加1600元以上;从事室内装修的康帝建筑公司,在村里成立了集康乡村振兴建设公司,带动40多名当地村民就业。”黄花村党支部书记魏小田说。

青年突击队在参与黄花村创建培育中,还积极学习探索“补改投”“建改投”模式,以运营的思维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减少日后管护设施的支出,增加村集体投资分红或经营性收入。

“目前,黄花村已经有五批创业青年打造产业,围绕乡村农文旅产业发展,完善配套设施,将有效带动乡村发展。”紫金县紫城镇党委书记戴志尚表示。

农旅融合发展

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紫城镇提出了“产业与文化并重,民居与民宿共融,村庄与村庄联动”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黄花村农旅融合发展。

黄花村依托黄花庄园研学基地,还打造了乡村研学主题区。该研学基地是我市唯一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中小学生课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青年突击队联合广东乡村产业发展高校联盟的“盟主”华南农业大学,指导黄花村充分利用红色遗址、民俗非遗等资源,规划爱国主义、国防教育、政治理论、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生态环保等研学主题,加快研学基地建设。结合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规划了民俗驿站、乡村学院、大学生创业和实践基地青年人才驿站、精品民宿等。

“按照乡村农文旅产业的谋划布局,黄花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翻番,每年能增收55.5万元。”戴志尚说,该镇将继续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着力抓好乡村建设工作,通过盘活利用闲置农房、撂荒耕地,推动乡村绿化美化,规划打造乡村手工艺作坊、乡村公共会客厅、乡村人才驿站、乡村书院等休闲场所,集聚研学教育、农耕体验、游乐观光等现代农旅融合功能,推动农村经济飞跃发展。

    上一篇:化零为整绘丰景 全域整治筑耕基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