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河源蔬菜圈粉大湾区

“订单式”种植让群众增收有底气

2023-12-15 16:51:26 来源:河源日报

image.png

■紫金县凤安镇蔬菜种植基地的工人正忙着采收

■文:本报记者 王亚娇 殷鑫

■图:本报记者 冯晓铭

在东源县义合镇中洞村,绿油油的菜地映入眼帘,工人们正在忙着采摘,然后装车运往东莞。

好山好水出好产品。一直以来,我市农产品备受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青睐,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2个、省级“菜篮子”基地36个、市级“菜篮子”基地105个。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蔬菜及食用菌产量53.48万吨,种植面积40.1万亩。

“订单式”销售

“闯”出大市场

“工厂有需要,我们就会马上采摘,然后运过去。”中洞村颖宝农场负责人缪文波说,中洞村的蔬菜基地有35亩,主要销往东莞的一家眼镜厂。缪文波表示,基地销售渠道比较固定,这一批青菜收了,马上又种回去,保证实现长期供给。

“订单式”销售不是中洞村独有,在龙川县、紫金县等地,也有多家“订单式”销售的蔬菜企业。

在紫金县中坝镇北坑村,当地因地制宜发展蔬菜种植产业。“村里把撂荒小田块重新开发利用起来,充分发挥本地农村工匠和养殖能手的主动性,种植的蔬菜销往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地。”北坑村党支部书记张海华说,撂荒小田块的复耕复种也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今年预计为村民增收超70万元。

在北坑村蔬菜基地工作的村民张建光表示,在农场上班每个月有5000元左右的工资,非常满意。

作为我市省级蔬菜产业园,“源城蔬菜”区域公用品牌带动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源城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其产业影响力、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逐渐形成科学化、专业化、高品质、品牌化发展新格局。产业园主要种植菜心、辣椒、樱桃番茄、食用菌等,供应深圳、广州等地,并建有两个供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基地。

粮菜轮作

“冬闲田”变“增收田”

近日,省农科院组织科研人员走进我市田间地头,指导当地村民开展冬种,帮助当地农民增收。

今年,省农科院在东源县柳城镇围星村种植萝卜350亩、油菜250亩、芥菜100亩,在龙川县龙母镇双华村种植油菜500多亩。“这是今年第二次种萝卜了,去年的萝卜很好吃,这要感谢省农科院给村里带来的帮助。”驻柳城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黄远东说。双华村种植企业负责人谢良和表示,去年村里种植的油菜花成了春节期间的网红打卡点,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公司还顺带销售了不少土特产。“用这里的油菜籽榨的油比其他同类产品更香,期待今年油菜花的绽放和油菜籽的收成。”谢良和说。

紫金县凤安镇同样实行粮菜轮作模式,主要种植芥蓝、菜心、秋葵、萝卜、花菜、茄子等蔬菜,主要销往深圳、惠州、广州、佛山等城市。为确保农产品的产量,该镇还定期邀请省农科院、紫金县农业农村局的农技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该镇不定期对菜场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抽检,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今年,凤安镇新增蔬菜种植面积超500亩,致力带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广稻稻麦、稻稻菜、稻稻薯、稻稻油、稻稻豆等模式进行三造种植,努力增加种粮面积,千方百计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土地附加值。

    上一篇:“莓”好致富路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