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深化校地合作
推动“双百行动”落地落实
■广东工业大学“糟”财进宝实践队在东源调研了解制酒工艺。资料图片
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专家团队到东源县开展客家米酒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专题调研;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家团为东源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出谋划策;广东开放大学高校专家团队就东源乡村振兴开展实地考察……东源与高校专家团队频繁对接,源于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下称双百行动)的“双向奔赴”。
今年以来,东源县深入开展“双百行动”,积极与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开放大学开展结对共建,围绕产业发展、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等领域,找准合作共建结合点,增强合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谋划实施共建项目,进一步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完善工作机制,
合作共建有序推进
高校的人才和技术资源,是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作为“双百行动”的直接受益者,东源县拿出满满的诚意,积极做好服务保障,全力支持配合结对高校开展工作。
“开展结对之后,我们第一时间就与两所高校取得联系,商谈签约及共建事宜。”东源县“双百行动”工作专班负责人说,为尽快推动合作共建上轨道、见成效,东源县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及专班,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积极对接了解高校需求,优先保障解决高校派驻东源工作服务队“食住行”及办公问题,并确定专人负责联络协调,统筹推进结对共建各项工作。
今年8月8日,东源县分别与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开放大学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书,标志着结对共建拉开序幕。随即,由结对高校组织的师生工作队、专家团队密集来到东源,深入开展服务工作。
记者了解到,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的“双百行动”校地合作实践基地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已初步具备办公、食宿功能,计划本月底全面投入使用。该基地采用“一中心多布点”辐射模式,以仙塘镇为中心,辐射全县各乡镇工作点,共同打造东源县“双百行动”乡村建设实践基地,将有力支持高校团队长期驻点开展红色教育、科技创新、文创设计、实习锻炼、社会治理、城乡规划、环境改造等社会实践服务活动。
同时,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东源县及结对高校结合实际,按照“县域所需、高校所能”的原则,进一步研究谋划具体合作项目,初步形成了“双百行动”工作项目实施清单28项,为深入开展结对共建明确工作方向。
截至目前,结对高校已组织13批师生团队以及各行业专家团走访东源15个乡镇、35个村落、17个县职能部门、16家企业,通过多方交流座谈梳理发展堵点难题,明确工作思路,探索建立智力下乡、校地共建、陪伴式建设等机制。
聚焦技术服务,
推动创新项目转化落地
强化产业发展科技支撑是“双百行动”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开展“双百行动”过程中,东源县注重发挥高校人才技术支撑作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今年5月,东源县(广东工业大学)人才科创孵化飞地揭牌,搭建了东源县与广东工业大学人才、技术、创新资源的双向交流通道,将让更多科研成果落地东源。
由广东工业大学“糟”财进宝实践队提出引入的“酒糟综合利用方案”,目前已在东源几家糯米酒厂逐步推广应用。该方案通过引入降血脂多肽提取技术,实现糯米酒酒糟综合化处理,能有效降低酒糟总体污染率、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经营利润。在东源县骆湖镇、柳城镇的田地里,广东工业大学带来的“种膜直播技术”也得到了示范应用,该技术采用“车间”+“田间”的种植理念,在车间将种子“放”在纸膜上进行种膜加工,然后在水稻种植期将种膜“铺”在稻田中,通过工业技术解决农业问题,实现精准播种。
文艺赋能也是高校结对服务的重点方向之一。今年国庆假期,由广东工业大学发起创作的《南园民谣》在仙塘镇红光村南园乡村大舞台完成首唱,这也是广东第一首村民集体创作的村歌。该歌曲展现了古村历史文化、乡土风物、特色小吃等主题,其朗朗上口的曲调旋律和真实朴素的歌词也成功引起村民共鸣,迅速在村里传唱开来,成为宣传推介古村的全新载体。(本报记者 王亚娇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傅泽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