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龙川县龙母镇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丰产丰收 本报记者 邓宇权 摄
■本报记者 王亚娇 通讯员 韦曼华
水稻初露金黄,阵阵稻花飘香。在东源县柳城镇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内,近千亩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期,“稻”处是丰景。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稳面积、攻单产、力争多增产的目标,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及早动员部署、及时下达粮油生产任务,从强化基础设施保障、良种良法保障和生产服务保障三方面着重发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力确保顺利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
【强基础设备】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内,无人收割机在工人的远程操作下,进行全程机械化作业。稻谷收割完成后,被运往烘干车间,交由工人进行烘干处理。
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发挥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全力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打通了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同时积极推进育秧和烘干设施建设。
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1.9万亩,今年9.32万亩建设任务正有序推进;今年全市共新建15个烘干中心,预计今年秋收前全面完工,建成后日烘干能力可增加622吨,切实提升我市稻谷烘干能力。
此外,今年我市获批中央财政资金948万元,撬动社会资本2209万元,用于建设17个集中育秧设施、1个育秧中心,该项目将于今年底建设完成,并在明年春播春种期间投入使用,建成后可新增育秧服务面积3.93万亩,将进一步提升水稻机插秧水平。
【强良种良法】
提升粮食单产水平
今年7月,龙川县通衢镇、龙母镇创建的2个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千亩示范基地实现丰产丰收,示范区内推广种植“荃香优136”和“泰优5776”水稻品种,最高亩产达655.6公斤,平均亩产达570公斤,与非示范区对照,节本增效达15%。今年晚稻种植,我市继续推动建设6个以上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千亩示范基地,通过小面积的高产创建示范,带动水稻大面积均衡增产。
良种、良法是推动我市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资源聚集,加速推进创新主体和种业企业落地。现已成立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开展了水稻、花生等粮油作物航天育种试验,选育出华航香银针、航聚香丝苗等高产优质品种。今年,东源县建设了2000亩水稻制种基地,开展了“万绿华晶占”水稻种子选育工作,该品种是河源本土第一个自主选育、申报国家审定的品种。
接下来,我市将按照抓紧抓早粮食生产的要求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植保方针,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持续引进制种企业落户河源,进一步扩大我市粮食种植规模,提升粮食单产水平。
【强生产服务】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如今,农业托管已不再是新鲜事物。今年以来,东源县蓝口镇通过撂荒耕地托管项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00亩土地通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完成水稻种植和水稻制种等农作物耕种。
科技强农,科技富农。近年来,我市积极从农资、应急、托管、补贴、保险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2929人次,检查农资门店887家次,抽检农药样品47个、肥料样品11个,整顿问题11起、办理案件5宗、罚款2.756万元,开展“放心农资下乡”7场,发放宣传资料1.4万余份;为进一步完善农机作业防灾减灾体系,我市依托“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联合体、农机合作社、农机生产/经销企业、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等,组建成立了20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应急人员150人,各类农业机械350余台。今年“三夏”期间,全市共调度联合收割机超2000台参与抢收,调度烘干机89台,日烘干能力1400余吨,保障粮食安全入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