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推动诉源治理”典型案例
我市人民法庭建设案例入选
■本报记者 刘烨华 通讯员 徐晓曦 陈碧霞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最高人民法院以“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推动诉源治理”为主题,选取60个符合实际、各具特色、具有可推广性的典型案例,作为第五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予以印发。8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推动诉源治理”典型案例——推进多元解纷篇,市中级人民法院“探索‘一庭一品’建设 推动调解优先”人民法庭建设案例入选。
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探索人民法庭“一庭一品”建设,通过动态优化人民法庭布局、创新多元解纷模式、创新调解工作方法,打造了党建引领型、基层创新型、调解优先型等人民法庭建设“河源样本”。2021年以来,全市14个人民法庭共审结案件5332件,调解、撤诉案件2420件,调撤率45.4%。河源法院“推行‘一庭一品’,探索山区人民法庭改革新路径”改革项目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三级梯队带动
夯实调解优先之基
优化人民法庭布局,为全方位开展诉前、诉中调解提供载体。以14个人民法庭为第一梯队,建立服务保障乡村治理矩阵,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以法官联络点、巡回审判点为第二梯队,多维度契合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78个法官联络点、7个巡回审判点作为第二梯队“主力军”,结合当地山区、河区、矿区、园区、景区特点,积极探索设立涵盖环资、旅游、“三农”等专项领域纠纷化解的特色法庭,助力当地特色及主导产业健康发展。
7个网上巡回法庭作为第三梯队“生力军”,依托“一线一屏一终端”,打造群众便捷诉讼“服务站”、基层干群法治素养提升“云课堂”和基层社会治理“桥头堡”,回应多样化差异化诉求,着力提升人民法庭司法能力和服务效能。
诉前多元解纷驱动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司法之能
建立“科技赋能”非诉挺前模式,实现特邀调解“过滤调”。忠信人民法庭邀请“老吴”调解工作室和“全国模范司法所所长”吴镜明等作为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深度参与“信访打头、调解为主、诉讼断后”全链条解纷模式,对调解成功的案件,即时司法确认,降低民事纠纷成诉率。创建“庭所共建”协同治理模式,推动部门协作“联动调”。
解锁“法院+行业”协作共治模式,形成特色纠纷“能动调”。隆街人民法庭依托法官联络点,开展鹰嘴蜜桃特色产业纠纷巡回审判,推动组建特色产业调解队伍,深入挖掘涉鹰嘴蜜桃产业及种业保护案例资源,提供“菜单式”庭审直播和点播清单,保障“鹰嘴蜜桃”品牌培育开发。
构建“禾坪说事+驻镇法官+驻村法律顾问”诉源治理模式,形成情理结合“缓冲调”。蓝塘人民法庭成立驻镇法官联络点,入户“禾坪”,推行“百姓说事、顾问说理、法官说法”,联合开展“禾坪说事”等诉前联调工作258场次,现场解决问题48个,化解10年以上矛盾纠纷9件,推动法院诉源治理与区域综合治理接轨并进。
诉中调解方法引领
拓展案结事了善治之力
创新矛盾纠纷化解“三步法”。灯塔人民法庭摸索出庭前摸底、庭审释法、庭后疏导矛盾纠纷化解“三步法”,即庭前摸底,全面掌握纷争焦点;庭审释法,寻求各方利益的最佳平衡点;庭后疏导,用心用情化症结。
创新“客家擂茶调解法”。龙窝人民法庭将客家文化、客家精神巧妙融入审判工作,以擂茶文化中“礼”“合”“和”“清”为引领,将“擂茶”“话茶”“品茶”融入到诉讼调解中,通过擂茶、品茶、拉家常等方式,引导当事人在茶台上解开心结、从源头上化解纠纷。
创新“法院+”调解模式。柏埔人民法庭联合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调解工作室”“和·美”家事诉调对接中心,邀请代表委员、乡镇干部来庭开展体验式培训,培养法律知识储备高、调解技术强、乡村风情熟的调解员,形成一支技术专业化、来源多元化的特邀调解队伍,助力实现矛盾纠纷化解“136”工作格局,即10%化解在县级、30%化解在镇街、60%化解在村(社区)和网格。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