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生暑期实践 探寻东江水路歌
■广州新华学院的“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社会实践队队员前往源城区源南镇河紫路水上新村寻访“前水上居民”,了解东江水路歌。 受访者供图
“惠阳河水白茫茫,穿对草鞋就上江。七女有情来相会,水口井中结鸳鸯……”在源城区源南镇河紫路水上新村的一幢小院里,传出一阵悠扬的歌声。
暑假期间,广州新华学院的“寻路东江筑梦非遗”社会实践队(下称实践队)走访源城区源南镇河紫路、江东新区古竹镇、临江镇等地,开展了为期13天的“东江水路歌”调研之旅,将其调研内容进行视频记录、录音和歌词整理,获评2023年广东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重点团队。
从零基础到熟练传唱 他们始终在路上
实践队的12名队员来自全国各地,没有一人会讲客家话。尽管出发之前,他们已经做了不少前期工作,但来到河源时,还是一头雾水。“指导老师吴良生给了我们一个方向,就是到河紫路社区居委会求助社区干部,寻找‘前水上居民’。”队长刘思媛说。
现年78岁的陈贵兴曾是水上公社的船队队长,手下管理着五六十艘船。“我从小就跟随父母出船,他们都很喜欢唱东江水路歌,耳濡目染中,我也喜欢上了。”他说,对于常年行船的人来说,水路歌不仅是出行指南,也是生活调味剂。
循着线索,实践队一路寻访,江东新区古竹镇、临江镇亦是他们的探访之地。从1首到10多首,他们收集到的东江水路歌词越来越多。聆听老人们的哼唱,东江水路歌的旋律不断深入队员的心里。“我是山东潍坊人,之前听不懂客家话,这段时间下来,我都学会唱东江水路歌了。”队员于沐炫说。
整理调研成果 助力东江水路歌传播
实践队考证出了一份较为完备的惠阳到老隆河段的水路歌歌词注释版,以便大众理解与传播。
“三洲小岭人和顺,细女出来杠槟榔。” 刘思媛举例,三洲、小岭均为地名,“杠”为“迎”,“槟榔”则是“宾郎”,大概是指男方家里来的宾客。
此外,他们还举行了一场东江文化交流座谈会,对水上公社、水上小学、水上民俗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并整理成汇报材料。
吴良生表示,接下来,他们将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陈菊芬教授以及源城区文化馆合作,对东江水路歌进行深度整理,用音乐剧的形式将其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熟知东江水路歌。
(本报记者 曾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