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齐绘多彩乡村画卷

54所高校131支青年突击队暑期助力河源“百千万工程”

2023-08-21 09:53:10 来源:河源日报

image.png

■广东工业大学茶旅“艺”彰实践团走进东源县蓝口镇礤头村,在茶园茶厂等地拍摄时尚大片。受访者供图

核心

提示

“投身于乡村振兴一线,在青春新赛道上与时代同频共振。”今年以来,团市委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扎实推进河源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54所高校131支队伍近2500名青年大学生奔赴我市78个乡镇,将高校智慧融入基层,用实际行动和课堂所学,助力破解县、镇、村发展难题。

他们有的将目光聚焦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有的全心全意助力农产品销售促进村民增收,有的致力于发挥乡村特色优势打造农文旅“新品牌”……自今年7月多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从河职院出征后,突击队的成员们满怀豪情,用脚步丈量土地,以实干书写担当,用青春激情、青春智慧、青春力量助力推进“百千万工程”。

1

弘扬非遗文化 焕发新活力

实地走访、人物访谈、非遗创新……暑假期间,不少青年大学生突击队聚焦传统文化、非遗文化,在调研和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投入到文化传承工作中。

其中,由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组建的“乡见”实践团,以“乡见·相见·香践·享见”为主题,在连平县忠信镇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参观红色文化地标,传承红色基因;与国家非遗“对话”,学习了解忠信花灯历史文化,培养艺术素养和创新意识,绘制文化墙,打造“一墙一文化,一墙一风景”。

“花朝戏已有百年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地家喻户晓,但外地人对花朝戏知之甚少。”在紫金县文化活动中心,广东农工商职院“紫丁乡”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与花朝戏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深度交流,了解花朝戏的历史沿革及现实困境。此外,实践团还拍摄了“中、英、泰三语”非遗文化宣传视频,以微视频、摄影作品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宣传推介。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槎城寻鲤队”怀揣热情踏入连平县高莞镇,开展以“高莞鲤鱼舞传承和创新”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队员们学习鲤鱼舞的工具制作和舞动鲤鱼的技巧,编写了新式鲤鱼舞剧本并参与剧本排练,以拍摄纪录片和编辑推文为载体,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平台为媒介,在实践中探索鲤鱼舞宣传的可复制路径。

2

“乡货”变“香货” 助农产品精彩“出圈”

放下锄头,拿起鼠标,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当前,农村电商正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不少大学生利用对互联网与新媒体的了解,帮助乡村推广特色农产品。

在和平县浰源镇,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传播新农·流量赋能”实践团成员用专业特长为当地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开展推广鹰嘴桃、腐竹等特色农产品的直播活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结合,为农产品销售和农业振兴注入新活力。”该团队负责人表示,团队还为村民开展了直播培训,向村民传授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知识;帮助“新农人”创建了自己的微信直播号;为他们讲解直播理论知识和介绍直播账号在使用中的相关事项,并带领他们开展模拟直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猕”好·河源社会实践队走进和平县下车镇猕猴桃培育基地进行实地考察,通过了解当地果农对新媒体的需求,拟定新媒体教学课程。队员们从新媒体运营的背景、优缺点、运用工具、课程意义等方面对果农进行授课,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拍摄技巧教学及展示如何用手机进行图片后期修剪。同时,深入挖掘下车镇的地域特点、文化特色,将其融入猕猴桃品牌形象设计中,创作了系列品牌形象,助力和平猕猴桃“出圈”。

3

农文旅融合 让乡村振兴更有“范”

除了为当地村民提供理论知识和技术指导外,青年大学生突击队的“十八般武艺”还体现在文化宣传方面。

跨界时尚“演艺圈”,化身“超模”“最美茶农”“导演”“摄影师”……近日,广东工业大学茶旅“艺”彰实践团走进东源县蓝口镇礤头村,在茶园、茶厂等地拍摄时尚大片,通过现代时尚与茶文化的碰撞,进而探寻蓝口镇乡村振兴和茶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我们会持续跟进项目进展,计划将时尚短视频和摄影作品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和推广至全国各地,吸引和带动更多的茶文化爱好者认识、领略和体验河源茶文化,进一步促进茶产品销售、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传承,从而带动河源整体旅游业发展。”该实践团指导老师张濬哲说。

在龙川县佗城镇,广东科技学院夏乡星火队以佗城文化为媒介,深入调研其独特之处,通过角色扮演、中英文讲解,以微视频、微信公众号推文等多种形式,向公众讲述佗城的千年文化故事和特色美食。此外,实践团结合佗城景点特色,设计出佗城镇系列文创明信片,帮助佗城镇景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同样的一幕也在龙川县四都镇上演。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龙振川都实践团队调研了当地特色产品,如笋干、木耳、香菇等。针对商品包装和公司logo设计所面临的困难,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打造品牌IP,通过文创产品为农产品赋能,帮助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产业振兴;并拍摄宣传视频,推广“农文旅商”IP品牌。

“创意设计与地域文化相结合,让传统农产品有了独特的品牌包装设计形象,不仅新颖还符合当地群众的审美。”该实践团队带队老师申慧表示。

4

聚焦本土特色产业 助力河源高质量发展

引进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是河源共青团助力“百千万工程”、推动万名青年下乡的重要举措和生动实践,也是《河源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的重要内容。

据了解,自今年5月河源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启动以来,我市积极发动各乡镇团组织聚焦本地特色产业,依托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项目供需对接平台,以“乡村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思路,对照县、镇、村需求,邀请高校师生团队进驻,为县、镇、村注入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等支持,以下乡对接、长期跟进的形式,发挥大学生团队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帮助我市打造美丽乡村、助推镇村产业升级,提升经济效益。

同时,团市委指导县、镇、村团组织在对接平台“出题发榜”,提出大学生团队“跳一跳能够得到”的具体项目,积极发动各县区在平台发布需求。截至目前,各县区共提出125个项目需求,成功和高校结对107个项目。

接下来,我市将持续聚焦青年助力“百千万工程”,链接多方资源,为我市乡村振兴事业牵桥搭线,进一步促进结对项目研究成果转化,以源源不断的青年人才支撑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周慧荷)

    上一篇:守护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