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民企热议“民营经济31条”
变政策红利为发展动能
■河源市星通时频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本报记者 肖斌 摄
■本报记者 杨宝如 通讯员 宋雨婷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亦是河源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活力源泉。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意见》引发河源民营企业主的广泛关注,多位企业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意见》的出台如同“及时雨”,期待《意见》加快落地,推动民营企业将政策红利转换为发展动能,进一步做大做强,为河源高质量发展贡献民企力量。
民营企业发展迎来
“及时雨”“大红包”
《意见》从破除制约民企发展的制度障碍、保护民营企业家权益、为民营资本设立“红绿灯”、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客观正确全面认识民营经济和民营经济人士等方面,提出了31条支持政策,被广泛称为“民营经济31条”,是发给民营企业的“大红包”。
广东德爱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缪国乐表示,“民营经济31条”的发布,就像在炎热的夏天里下了一场清爽的及时雨,让广大民营企业主倍感振奋,更加坚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树立了战胜目前经济困难的决心。
“作为民营企业家,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来关心、帮扶,让我倍感激励、大受鼓舞。”河源沃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赖志华说,《意见》从多个方面直击民营企业家发展痛点、难点,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政策举措,回应了民营企业的所期所盼,坚定了他做优做强企业的信心。
“‘民营经济31条’就像‘及时雨’,从外部环境与内生动力方面全面提振了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广东埃纳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醒悟表示,《意见》无疑是近年来力度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全、开放度最高、创新力最强的一份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
练好“内功”
发挥“主力军”作用
在国内外大环境影响下,企业近年来面临产销下滑、物料和人工成本明显上升、盈利减少等发展难题。如何将政策红利、发展机遇,转换为企业发展动能,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重点问题。
朱醒悟认为,《意见》中提及的“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等系列突破性措施,可以为专注科技制造的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企业信誉就是企业的‘生命线’。”缪国乐说,在《意见》中,党和国家把民营企业定位为“主力军”“重要基础”,作为民营企业家,他正扎实练好“内功”,弘扬民企精神,积极联合省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建立实验室、科技工作站,通过科技赋能带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切实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
让政策红利充分释放
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共有民营企业57130家,占市场主体总量22.23%。
广东过江龙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伟国谈及“民营经济31条”时表示,如何推动政策落实落地是他最为关心的问题。“不少民营企业面临着许多堵点难点问题。”何伟国说,希望相关政府部门建立为民营企业发展纾困的领导机制,通过环环相扣、层层压实的方式切实解决民企发展难题。
《意见》发布后,市委统战部、市发改局、市工商联等相关部门及时组织民企代表、商协会负责人集中学习“民营经济31条”,全面抓好学习宣讲,邀请专家进行解读,旨在让广大民营企业掌握政策、坚定发展信心。
在集中学习前,市工商联干部、企业家副主席等已开展率先带头学习相关工作。市工商联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市工商联正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大走访、深调研”活动,了解政策落实、取得成效、企业堵点难点情况,通过要素专班机制,不断加强政企协调联动工作。
接下来,市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将不断加强政策宣传教育,通过开展系列线上线下学习会、宣讲会,组织民营企业家、商会负责人进校学习政策内容,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引导广大民企牢牢把握《意见》赋予的重要政策红利,抢抓发展机遇,大力弘扬民企精神,壮大民企发展信心决心,积极为实现河源绿色崛起作出民企贡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