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专家、专业医师支招
做健康“泳”者 享一池清凉
■本报记者 邹茹玉 冯晓铭
暑假期间,游泳成为市民尤其是少年儿童青睐的解暑“神技”,市区大大小小的游泳场所都活跃着游泳爱好者和小朋友们的身影。如何选择卫生安全的游泳池?怎样做好游泳前后的防护工作?游泳过后出现皮肤及眼科疾病时应该如何处理?市疾控中心疾控专家、省人民医院河源医院专业医师接受记者采访,教你做一个健康“泳”者。
选择正规游泳场所
学会“四看一闻一探”
“泳池水质不达标可能导致的疾病包括结膜炎、外耳炎、皮肤感染和消化道疾病等。”市疾控中心卫生监测所负责人陈俏嫦提醒,游泳爱好者或者家长,应选择正规的游泳场所并充分了解游泳池水卫生状况。
据介绍,正规的游泳场所配备了较为完善的水质循环净化设备、消毒设备、检验设备及专业的游泳池水质管理人员,可以实时对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卫生安全有一定保障。正规游泳池现场均设有水质卫生公示牌,方便游泳者了解池水的卫生状况。
“游泳池水质也是不断变化的”,陈俏嫦建议游泳者要学会“四看一闻一探”,充分了解游泳池水质卫生状况:看证件,包括卫生许可证、员工健康证、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游泳池水质检测报告等信息是否公示在游泳池旁,是否公示了当日水质情况等;看池水,要看水面有无颗粒漂浮,池底有无沉淀,池水的泡沫能否在15秒内消散;看池底/池边,观察是否有水源源不断进出的现象;看设施,正规的游泳池更衣后必须通过强制性淋浴和含有较高余氯的浸脚消毒池才可进入游泳池;闻气味,靠近池水能闻到淡淡的氯气味道,说明余氯的含量基本合格,如有较重的刺鼻味道,消毒药可能过量;探水质,用手感觉池水是否有皮肤不适感,若感觉有瘙痒、疼痛的感觉,水质可能较差。
游泳前后做好防护
了解自身状况再下水
暑假以来,因游泳导致皮肤、眼睛等出现症状就医的现象明显增多。省人民医院河源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罗锐军告诉记者,这类病例多为全身泛红、起小红点或红疹等。有些人是对游泳池里的消毒粉过敏而导致接触性皮炎,还有部分患者是在游泳过程中被传染到水痘、传染性软疣等病毒性皮肤病,或脓疱疮等细菌性皮肤病。
对于敏感体质人群,罗锐军建议要特别关注游泳环境的卫生安全,尽量选择水质较好、人流较少的游泳池去游泳。患有荨麻疹、湿疹等皮肤病要暂停游泳,等皮肤状态好转后再去参加游泳等体育运动。
陈俏嫦建议市民在游泳前后要做好个人防护,充分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本身有肝炎、心脏疾患、皮肤癣疹、中耳炎等不宜游泳的情况则不可进入泳池游泳,以免造成传染病的发生或对自身健康产生危害。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如在进入泳池前自觉进行冲淋、下水前先活动身体、游泳结束再进行淋浴等。
游泳时注意防晒
有症状要及时就医
从近期接诊的数量与比例来看,罗锐军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因紫外线照射诱导的过敏性疾病,比较常见的如日光性皮炎。罗医生建议,市民在夏季游泳或参加户外运动时要做好防晒工作。
“如果游泳时被晒后,暴露部位出现过敏反应并伴有瘙痒的情况,症状轻微时可自行涂抹一些抗过敏药膏。”罗锐军表示,由于多数市民不一定能判断准确并正确处理上述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让专业医师进行处理。
针对游泳引起过敏性结膜炎和细菌性结膜炎的情况,罗锐军建议泳者要佩戴密封性良好的泳镜来减少眼部与池水的接触;对于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可以考虑口服抗过敏药或滴抗过敏的眼药水进行治疗;对于感染性结膜炎患者,要等疾病治愈后方可游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