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河源增添新动能
我市积极探索“反向飞地”经济模式
■2月28日,全省首创“反向飞地”园区——河源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在深圳宝安区揭牌。
■文:本报记者 梁驱远
■图:本报记者 肖斌
县域振兴,是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今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积极探索“反向飞地”经济模式,通过建设“反向飞地孵化基地”项目,将本地优势产业“送进城里去”,在异地培养本地发展的新动能。
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举措》),对新一轮省内对口帮扶协作进行部署,并推出“1+14+15”政策体系,不仅要做强一批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更要探索多种形式“双向飞地经济”模式。一时间,迅速推进“反向飞地”建设,成为了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全新“突破口”。
作为最早探索布局“反向飞地”建设的粤东西北地级市之一,我市在今年初便收获了重要成果。2月28日,全省首创“反向飞地”园区——河源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在深圳宝安区揭牌,两地由此实现了从“单向飞地”向“双向飞地”的转变。这块河源龙川在深圳宝安的“科创飞地”,可用面积约为3.9万平方米,日后龙川本地企业将以此为招商引资、对接项目的平台和窗口,充分利用宝安区的人才、科技、资源、区位等优势,解决整合创新资源能力弱、推进科技创新成本高、高端科技人才短缺等问题。
“目前,科技创新中心正在进行进一步的内部布局设计和装修,我们也成功地推动了北大科创园、远征技术、精智机器、昆腾科技、科逸装配、深玻科技等6家企业首批入驻,还有16家企业有较强的意向入驻。”龙川县工业园管委会总工程师骆汉雄介绍,接下来,龙川县工业园管委会将按照6月20日正式运营的目标,根据“清单化、责任化、任务化”工作方法倒排项目工期,保质保量完成运营前期准备工作,同时会同县招商服务中心大力招引意向企业、高新企业落户,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赋能。
河源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项目的建设是我市积极探索布局“反向飞地”经济模式的缩影。在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揭牌不久后,连平(南山)产业科技孵化中心、和平(深圳)制造业企业创新中心、紫金(龙华)科技创新孵化中心等科技孵化中心也相继揭牌,东源县、河源国家高新区相关工作如今也顺利推进当中,全市“反向飞地”经济发展日渐升温。
未来,随着我市与珠三角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逐渐拉近,物流成本的进一步压缩,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反向飞地”异地孵化、本地开花的经济模式运行日趋成熟,我市本地优质产业将迎来跨越式的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