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博物馆创建文博公益教育品牌和研学项目
打造青少年教育“第二课堂”
■本报记者 曾敏
数字博物馆、文博纪录片、文创产品……新技术、新形式让原本严肃的文物变得活泼,让历史从书本走入青少年的生活。近两年来,市博物馆用大众更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讲述文物故事,先后打造了“博趣手工”“小小讲解员”、文博讲座、公益夏令营等一大批针对青少年教育需求的文博公益教育品牌和研学项目,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该馆先后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标准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
打造特色课堂
弘扬恐龙文化客家文化
“真恐龙蛋的表皮一般厚1毫米左右,断面往往呈现黑色,蛋壳表面有类似颗粒状纹饰,而且恐龙蛋外面有一层黄土包裹,表面完整光滑……”为了弘扬恐龙文化,提升河源“中华恐龙之乡”品牌影响力,市博物馆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专为青少年打造了“恐龙乡情”研学课程特色课程。
据了解,课程将以探秘河源地域特色的恐龙文化为线索进行研学实践,对应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龄阶段学生开设了课程体系。如小学阶段主要结合恐龙蛋化石测量、恐龙蛋描绘、恐龙动作等形式进行课程体验;初中阶段结合定向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解密窃蛋龙蛋的检索、足迹模拟、化石拼图等;高中阶段将探求恐龙灭绝的真相,学习考古修复的相关学术知识,动手完成化石修复等工作。
为弘扬客家文化,市博物馆设计《槎城史韵》板块,通过厘清河源的历史发展,结合陶瓷文物纹路设计、客家建筑的特色文化元素等。
“课程开发以学生真实参与课程体验的第一视角,抓住‘沉浸式体验’这个关键要素,以此展示研学课程的特色,希望为传播我市地域文化发挥示范作用。”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创新方式方法
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
红豆、绿豆、燕麦、小米、大米……孩子们涂抹胶水,拿起镊子,小心翼翼地将谷粒粘贴在画中,将五颜六色的谷物变成一幅幅劳动者画像。“博物馆每逢节假日就会举办相关活动,我在活动中了解了传统节日的意义,这是我最喜欢的‘第二课堂’。” 源城区城南小学五年级学生王子仪说。
市博物馆立足传统节日,打造活动品牌,组织策划了“贺新年线上经典诗文朗诵会”“春节主题活动”“元宵节文化汇演”“清明节主题手工课”等主题社教活动,为前来参加活动的中小学生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同时也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节日主题社教活动,只是博物馆打造青少年文化阵地的案例之一。市博物馆积极组织开展语言学堂、科普课堂、博趣手工、道德讲堂、文博讲座、公益夏令营、小小讲解员等青少年教育品牌活动。今年以来,市博物馆共开设8场专题展览、开展6场小小讲解员活动、5场博趣手工、4场语言学堂、1场道德讲堂、2场专题讲座、12场其他宣教活动,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作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