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
文明乡风吹遍美丽乡村
■东源县骆湖镇杨坑村村民在村党史学习教育长廊驻足学习
■文/图:本报记者 曾敏
昔日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村道,曾经堆满垃圾的荒地摇身一变成了小公园、小广场,干净整洁的住房、明亮醒目的门牌、赏心悦目的绿植……这样的场景,在河源的乡镇随处可见。这是我市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提质行动取得明显成效的缩影。
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全国文明镇1个、全国文明村7个,省级文明镇3个、省级文明村8个,市级文明镇83个、市级文明村293个。
环境整治
村容村貌更美
走进紫金县紫城镇蓝坑村,翠绿的梯田式茶园构成一幅美丽画卷;在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民乐特色文化渗透到村庄各个角落;在东源县仙塘镇观塘村,原本杂草丛生的东江河畔变为美丽的碧道慢行系统和东江壹号驿站……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深入开展,让村容村貌焕发新颜。
“自从村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大家的环境卫生意识逐步提高,文明行为蔚然成风。”东源县顺天镇金史村积分网格长朱伟辉说,村里通过制定移风易俗“积分制”奖励办法,将践行村规民约、参与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分值,动员村民以文明行为换取积分,用积分兑换相应物品,激发移风易俗新活力。
“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河流清澈有鱼虾;室内现代化,庭院有树花,背靠青山美如画。”这是源城区埔前镇村民经常念叨的一段话。村镇的变化源于各乡镇积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刷新乡村“颜值”。
除了村庄面貌的整体提升,村民关心的卫生厕所等“关键小事”也有了解决方案。近年来,我市各乡镇把卫生厕所改造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明确任务目标,加强责任分工,迅速行动,在全市乡镇掀起“旱厕改造”的热潮,目前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应改尽改,极大改善了乡村的卫生条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产业兴旺
村民幸福感更强
今年春天,连平县上坪镇的桃花、东源县义合镇的格桑花频频刷屏朋友圈,如画的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花海附近的食品店、咖啡店、民宿、餐馆的生意愈发红火。“春节期间正值格桑花盛开,许多游客慕名前来,8天累计增收55万元。”义合镇下屯村村委委员阮悦辉说。
目光转向紫金县龙窝镇彭坊村,这里高耸的茶山连绵不绝,客家特色的古建筑坐落其中。“龙窝镇打造田园综合体,以彭坊村为中心,规划布局‘一轴二带三区六园’,打造生态优良的山水田园、茶香古韵的绿谷茶园、产业兴旺的幸福家园。”龙窝镇党委书记郑远程介绍,该镇以项目建设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引擎,将陆续引进好项目,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上级党委、政府对农村进行改造,村民都非常支持,改造后的彭坊村焕然一新,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彭坊村村民吉应传告诉记者,村里的产业也获得长足发展,村民的收入提高了。
产业兴旺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文明村镇创建的必备条件。今年,我市各乡镇聚焦水稻、油茶、水果、生猪等特色产业,探索建设现代种业、加工服务等功能性产业园,高质量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化农业农村产业体系。
移风易俗
引领文明新风尚
“红白理事会,为民办实事。事前不请吃,事后不贪杯。”在东源县骆湖镇杨坑村,新婚宴请一天清,亲朋好友5桌内,已经成为村民的共识。“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是我们村办‘灯酒’的重要日子,过去大操大办,今年办‘灯酒’的4户人家都按标准请宴席。”杨坑村南蛇塘红白理事会会员周运标表示,如今,文明理念已入脑入心,喜丧简办已经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
为了持续推进文明村镇建设,我市乡镇各出实招,打造多样化宣传阵地。利用宣传栏、文化墙、电子屏等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卫生运动、“改陋习、树新风”等公益宣传活动;积极发挥乡村大喇叭的宣传作用,播放红色故事;在乡镇建设一批凸显本地村居风貌和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公益宣传一条街,在农村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广场、修建乡风文明文化墙等。
如今,我市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从“环境美”向“生活美”、由“外在美”向“内涵美”转变,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