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多举措挖掘红色资源,擦亮红色文化品牌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
“七一”期间,河源红色景点人气渐旺,各单位干部职工走进革命旧址、专题展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本报记者 刘永菲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七一”前后,河源红色景点人气渐旺。
“‘七一’期间,来故居参观的党员干部、游客数量明显增加。”近日,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阮啸仙故居的工作人员介绍,“七一”当天,有2000余名游客前往参观,比平时多了数倍。
红色旅游迎来热潮,这是河源众多红色景点的共同景象。6月28日,在连平县大湖镇,市文广旅体局组织全体党员走进中共连平县工作委员会旧址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七一”主题党日活动,以现场观摩学习、交流研讨和重温入党誓词等方式引领广大党员坚定初心使命。市文广旅体局青年党员李婷表示,“观看红色革命文献展,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舍身忘我的奉献精神,要认真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同样,在“七一”前后,国家统计局河源调查队、连平农商行、河源日报社等单位也纷纷组织干部职工走进革命旧址、专题展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红色景点人气旺,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全面、系统梳理河源红色历史脉络,多层面、深层次挖掘红色资源,通过立法保护、打造红色旅游点、推出文艺精品等方式,发挥本土党史资料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凝聚人心、增强自信,广大党员、游客了解红色历史、汲取力量的需求更为强烈,推动红色旅游持续升温。
打造红色“新地标”
为党史学习教育
提供“云课堂”
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留下了宝贵的红色革命旧址和历史文物。据不完全统计,经党史有关部门普查,河源共有革命旧址近700处,其中已认定为红色革命文物的有100多处。
“这些革命旧址是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实物鉴证,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保护好革命旧址,既是对伟大革命先烈的尊崇,也是对革命历史负责。”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加强对革命旧址的保护,擦亮河源“红色名片”,我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河源市革命旧址保护条例》,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革命旧址的保护管理、宣传利用和相关执法行为提供重要的法规依据。
同时,我市还组建党史教育基地调研组,先后深入全市41个红色革命遗址进行实地调研,推荐评选“河源市第三批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并予以授牌,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打造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厚植爱国情怀的党史学习教育“新地标”。
随着5G、VR等新技术的发展,单纯的线下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党员、群众的参观需求。我市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更新完善河源红色革命遗址数据库,通过地图对红色革命遗址进行标识,并制作对应遗址的信息页面,录入名称、简介、图片、视频、革命史迹等相关资料,对河源市第一批19 处中共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基地进行三维全景拍摄,全方位展示遗址全貌,打造河源红色资源“云展厅”,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第二课堂”。
打造红色地标“网红点” 彰显革命老区鲜红底色
“血田”纪念广场、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屋)、革命烈士纪念碑、红二师师部旧址、红军医院旧址……在紫金县苏区镇,20处革命旧址像一颗颗红珍珠点缀在以炮子村为中心的方圆一公里范围内。这个全国唯一以“苏区”命名的镇,以丰富的文化地标,成为省、市、县各级各部门首选的党史学习教育“网红”打卡点。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市还充分发挥河源革命烈士陵园、闻啸轩学堂及阮啸仙故居、九连“小延安”等革命红色地标“活课堂”作用。闻啸轩学堂及阮啸仙故居是我市重要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之一,陈列了阮啸仙生前参加革命活动和早期生活的史料,并展示了阮啸仙生前用过的部分物品,通过文物、照片、声像等方式集中展示阮啸仙的爱国思想及事迹。据阮啸仙故居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以来,各式各样的主题教育在这里如火如荼开展,共接待参观人数近10万人次。
为深入挖掘和研究阮啸仙生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活教材和新课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新品牌,今年6月,我市成立了阮啸仙研究会,为研究、宣传阮啸仙及河源红色文化增添了一支精兵劲旅。
推出文艺精品 传播河源红色故事
7月1日,《康禾红史资料》首发仪式在东源县康禾镇举行,向镇内各级党组织及革命烈士后裔代表、外出乡贤赠送书籍,共商“红绿”(红色资源与生态资源)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大计,以别开生面的方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康禾是原河源县第一个农民组织——曲龙农民协会、原河源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曲龙党支部所在地。《康禾红史资料》是一本客观、准确、较全面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康禾地区红色革命斗争历史的资料性读本。
革命故事变得更加具体,群众的内心也被深深震撼。近年来,根据河源本土红色文化改编的原创文艺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本土创作的4集红色广播影视剧《起红谣》在中央广播电台香港之声、广东广播电视台城市之声、黑龙江新闻广播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还推动了电影《阮啸仙》《解放河源》等系列红色题材影视的拍摄。
以客家山歌、采茶调、客家楼鼓、山歌剧等文艺形式创作的《血田英魂》《红色河源美》《东江骄子》《十万挑夫上赣南》等文艺作品被广为传唱。
以河源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红色革命遗址为对象创作的《阮啸仙传》《刘尔崧》等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小说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其中《人民审计事业奠基人阮啸仙》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
红色短视频《百年前这些河源青年,干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庆祝建党100周年,河源街头气氛热烈,风景如画》刷爆朋友圈,播放量均超130万……
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新时代红色影视作品,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红色文化在河源大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