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江东新区古竹镇:

特色产业谱写老区振兴篇章

2022-07-07 09:54:26 来源:河源日报

6ac23075ed2e154505dfb0490425bb5b_0707003_001_01_s.jpg

■葡萄是古竹镇雅色村发展特色产业结出的“脱贫致富果”之一。

■文:本报记者 刘永菲 ■图:本报记者 冯晓铭

初夏时节,江东新区古竹镇一派生机勃勃景象,白墙红瓦的特色民居,碧波荡漾的池塘,干净整洁的村道尽收眼底。

古竹镇是一片沉淀着红色历史的革命热土,据不完全统计,全镇拥有红色革命遗址19处。生生不息的红色精神,在老区山水之间回响,汇聚起澎湃的发展合力。近日,记者走进古竹镇,探寻老区人民幸福生活的“红色密码”。

传承革命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七一”当天,古竹镇的陈氏宗祠热闹非凡,近200名党员职工走进陈家祠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现场参观学习、交流研讨和重温入党誓词等方式,坚定初心使命。

在抗日战争时期,陈家祠是中共东江特委、后东特委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大本营,也是传送革命情报的秘密联络点,地下党交通员把情报藏在神主牌下的故事被传颂至今。

百年沧海桑田,革命精神激励后人。拥有100多年历史的陈家祠屹立不倒,得益于近年来江东新区和古竹镇不断对其修葺完善,通过深入挖掘古竹抗日战争革命遗址教育资源的思想内涵,将陈家祠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和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课堂。

位于古竹镇蓼坑村的黄沙坑东江特委干部学校旧址虽在修缮中,但仍有不少人慕名而来。黄沙坑东江特委干部学校旧址,是蓼坑村众多红色革命遗址之一。据介绍,蓼坑村是市级红色村,按照“红色村”建设“十个一”要求,古竹镇依托蓼坑革命资源,推动打造蓼坑“红色村”党建阵地,目前已投入264万元完善黄沙坑东江特委干部学校旧址的修缮及周边设施。同时,充分挖掘利用蓼坑村红色资源,把“红色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据介绍,古竹镇积极实施红色革命遗址群维护工程,加强陈家祠等19处红色革命遗址的修缮和保护,深挖红色资源,以充分利用古竹镇特色资源禀赋打造红色乡村旅游“打卡地”,进而培育成为全市红色旅游线路重要组成部分。

特色产业绘出致富图景

在古竹镇雅色村的葡萄园种植基地,一串串透亮的阳光葡萄孕育着丰收的希望。“今年是雅色村葡萄的丰收之年,预计年产量5万公斤、年产值100万元。”深圳驻古竹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张庆欣介绍,葡萄是雅色村发展特色产业结出的“脱贫致富果”之一。近年来,雅色村在深圳报业集团的帮扶下,打造生态农业基地,种植百亩葡萄,带动30多名村民到基地务工。

在基地务工的雅色村村民刘桂梅因葡萄而收获了稳稳的幸福。“以前只能去镇上打工,我要照顾长年生病的爱人,还有3个年龄尚小的孙子,实在兼顾不过来。”正在葡萄园采摘的刘桂梅告诉记者,2年前,她进入葡萄园种植基地工作后,每个月收入3500元,收入稳定了下来,家里生活明显改善。

能看到变化的不只是雅色村,古竹镇双坑村在帮扶单位的帮扶下也成功实现蝶变。双坑村有养殖三黄胡须鸡的历史,早年便有不少村民通过东江水运把鸡运送到香港出售。近年来,深圳广电集团帮扶工作队结合双坑村产业发展情况,将养鸡作为双坑村增收的重点产业来发展。在帮扶工作队和种养农民合作社的共同努力下,双坑村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为农户发放鸡苗、饲料,并提供养殖技术指导,根据市场价格收购,带动了周边200多户村民合作养殖,“双坑土鸡”因此一炮而红,在深圳餐饮博览会、绿博会上常常能见到“双坑土鸡”的身影。如今,“双坑土鸡”年产值达1.3亿元,年出栏量约120万只,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超过2.4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47.2万元,双坑土鸡成为村民的“致富鸡”。

记 者 手 记

打造农产品品牌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江东新区古竹镇,素有“鱼米之乡、工业重镇、商贸之埠”美誉,有水稻、花生、甘蔗、番薯、西瓜、荔枝、龙眼等农产品,发展农业产业得天独厚。

近年来,古竹镇立足实际,紧扣“产业兴旺”做文章,找准定位,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出了一批富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一村一品”种植规模逐渐形成,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雅色村有生态农业特色基地种植葡萄、草莓等中高端水果;双坑村成功打造“双坑土鸡”和双坑村无花果“一村两品”;水东、蓼坑、榴坑、雅色村建立810亩中草药药材种植基地,品质高、口碑好、效益佳、市场广的农产品品牌逐渐打响,农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不仅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也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全力打造农产品品牌,加快推进品牌强农,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更合理配置,进而催生新业态、发展新模式、拓展新领域,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品牌打造还可以全产业链拓展增值空间,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