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者邱珺
爱书就让书籍发挥更大价值

■邱珺正在整理自己的书架 邹茹玉 摄
□本报记者 邹茹玉
去年年初,医生邱珺给自己制订了全年看完30本书的计划,于是每看完一本书,都记录下来。不知不觉,还不到年底,她就已经看完了50多本书。由于博览群书,涉猎的类别又多,邱珺成了朋友们公认的“活动的图书馆”,哪位朋友、闺密想要找某方面的书籍,基本都能在邱珺这里找到答案。
“清理”不需要的书籍,是另一种形式的藏书
很多人第一次走进邱珺的家,都会被她家极其简约的装修和家具所惊呆。以黑白为主色调,客厅只放了一张沙发、一张茶几,台面整洁无物,没有电视机,更没有电视柜;餐厅除了餐桌和冰箱显眼些,灶台依然是整洁干净;卧室亦然,除了床和床褥,就再没多余的物件……这样一位极简主义者,是怎样收藏她的最爱——书的呢?
约访邱珺时,她就很坦然地表示,自己家中的藏书规模并非别人想象中的那么壮观。果然如邱珺所说,她家的藏书不能说是汗牛充栋,但可以称之为精致珍藏。“我觉得人生很宝贵,不想浪费不必要的精力。”崇尚极简的她,会将自己认为不再需要的东西“清理”出去,空出来更多空间可以放置更多的书。当然,这里讲的“不需要”,并不是指不好的东西,而是当下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对于书籍的“清理”方法,她会选择送给有需要的朋友、同事,或者捐给学校、寄到偏远山区。“让书籍到别处,实现更多的利用价值,这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藏书。”她说。
通过读书了解世界不同面,收获人生感悟
邱珺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在她的卧室对面,有一间开放式的书房,这里有着满满两面墙的书籍。“我们家买书是毫不犹豫的。”因此她涉猎到各种类型、各个版本的书籍。
邱珺书柜上的书籍不是按照种类分放的,而是按照国籍分放的。“说实话,我比较宅,平时工作也忙不常外出,但我很想去了解这个世界的不同面,聆听不同的声音。”她认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生存土壤,他们对事件、对生命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而读书恰恰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所在的国家、民族的人文及情境。
邱珺看书有使用书签的习惯,从不折角,所以她的书表面看上去都是“新”书,打开来才见到里面的标记。记者随手翻开书桌上的一本《人生的智慧》,看到里面被不同型号、不同颜色的笔做了好些画线和标记。“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邱珺心疼地摸着扉页的缝合线说:“你看这里已经被我翻得快掉页了。”她神秘般地告诉记者,她已经重新买了本同一出版社的新版《人生的智慧》,因为她觉得自己以后还会时不时想看这本书。
因为喜欢《小王子》的故事和哲理,她也买了好多个不同版本的《小王子》。“这本书给人以警示:不要被社会物欲裹挟。”她认为读书能从中收获很多感悟,学会站在不同角度去看问题,人心会变得更平和,生活更单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