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非遗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
本报记者 田红秀 特约记者 黄从高
在外求学,如果有机会上舞台,展示家乡独特之美,你会表演什么?花朝戏!星海音乐学院2018级学生江丽俏的第一反应就是它。
2018年,江丽俏以优异成绩被星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录取。当年,她在大学表演的花朝戏,不仅让星海音乐学院的师生们欣赏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金花朝戏的独特之美,更吸引了学校专家教授对紫金特色教学的关注。
2018年10月,星海音乐学院教授周凯模率队,前往江丽俏启发音乐梦想的母校——紫金县城富士康希望小学参观交流学习,探索偏远山区孩子全面发展的教学之路。
传承非遗文化从娃娃抓起
3月28日下午4时30分,紫金县城富士康希望小学教学楼5楼的舞美室里,10多名花朝戏的“小戏骨”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练习花朝戏的舞姿和唱功。
他们当中,小的只有7岁,大的12岁。从进校园的第一天起,花朝戏就走进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里的每名学生都会唱几首花朝戏。
传承非遗文化,从娃娃抓起,紫金县特别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2006年,紫金县城富士康希望小学作为全县首个“花朝戏推广普及示范单位”,在学校开始推广和传承非遗文化。
创新传承模式
花朝戏纳入课堂教学
2018年2月,花朝戏带头人、紫金县城富士康希望小学副校长钟丽云提出:“任何一种教学改革,必须有课程的支撑,否则都是空谈。”2018年8月,该校开始组建花朝戏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教师团队,并在紫金县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的指导下,成功开发校本课程《花朝戏进校园手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中学到花朝戏知识,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
2019年5月,由钟丽云主持的广东省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朝戏”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成功立项。
近年来,该校大力推进以戏剧为手段的课堂教学改革,在传承发展花朝戏艺术基础上,音乐课堂教学坚持以戏剧教育形式进行授课,通过课堂改革探寻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进一步落实花朝戏戏剧认识、艺术表现、审美感知、文化理解等四大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音乐学科的自主音乐需要、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情感体验、音乐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
多年来,该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组建花朝戏艺术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聘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花朝戏教育教学活动;以辐射带动为拓展,既带动周边学校,又辐射社区文化建设;以成果展示为助推,通过举办花朝戏艺术节、花朝戏推广月等活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该校自2006年挂牌为“花朝戏推广普及示范单位”以来,一直秉承“花朝戏从娃娃抓起”的教学理念,大力开展花朝戏进校园活动。经过16年的积极探索和创新,花朝戏传承、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2018年2月,该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022年2月,该校被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多方式传承花朝戏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多年来,该校每年都会举办“花朝戏艺术节”等综合性文艺活动,开展民乐类花朝戏曲演奏、花朝歌舞、折子戏等单项表演活动,还组建校级代表队参加省、市、县表演和比赛,让学生在观摩与表演中更深刻地理解花朝戏艺术的表达内容与形式,进一步提升学校的花朝戏艺术活动水平,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通过多年的花朝戏艺术教育,该校不仅全面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而且大大提高了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培养了一批教学效果突出的优秀教师。其中,副高级教师1名、省级优秀指导教师5名、县级学科带头人2名;花朝戏艺术社团参加省级、市级、县级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荣获省级荣誉3项、市级荣誉11项、县级荣誉6项。
紫金县城富士康希望小学校长钟灵表示,将在扎实抓好基础教学的同时,继续创新花朝戏传承模式,通过第二课堂、课后服务、送戏下乡、花朝戏竞赛等教学方式和展演活动,把花朝戏传承和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花朝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