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院积极发挥司法职能
助力青少年法治教育
本报记者 刘烨华 通讯员 陈紫芳 叶璐璐
近年来,市中院积极发挥司法职能,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作为延伸司法职能的重要内容,通过专题讲座、模拟法庭、直播法治课堂等方式,不断增强青少年法治素养,让遵纪守法意识在青少年中落地生根。
发挥职能优势,组建专业化法治教育队伍。全市法院选派4名法官担任校园法治副校长,定点赴校园开展法治教育工作。市中院组建专业化青少年法治教育宣传队伍,分设“民事组”和“刑事组”,以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为导向,开展“民法典进校园”系列普法宣传。
结合审判实践,打造优质新媒体普法作品。全市法院以审判实践典型案例和法治故事为素材,努力打造青少年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教育性强的普法宣传作品,制作“套路贷”微电影、禁毒宣传片等新媒体普法作品4件,其中连平县法院原创普法作品《客家话禁毒宣传片》获第三届广东省法治文化节“视法·风尚”普法新媒体精品评选“优秀奖”。积极借助电视台、报纸、“两微一端”等载体开展普法活动,2020年以来累计播出“法庭内外”电视节目36场次,“两微一网”宣传327篇次,报纸媒体等媒介宣传64篇次,发布典型案例31个,印发扫黑除恶宣传小册子1.16万册,召开新闻发布会6场次。
发挥联动效应,构建社会综合治理“1+N”模式。全市法院立足审判职能,积极构建“司法+行政执法”社会综合治理“1+N”模式。
筑牢校园阵地,“量身定制”各类普法套餐。结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特点“量身定制”各类普法课程,利用儿童节、国家宪法日等节点开展送法进校园、送法进乡村、网络直播法治课堂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71场次,邀请学生开展模拟法庭12场次,派发青少年法治宣传册17.5万余册。定期举办法院开放日活动,邀请学生到法院参观、旁听庭审,零距离了解法院诉讼流程,沉浸式感受法庭威严,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普法效果。
丰富合作形式,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全市法院与省内高等院校联合建立法律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常态化、规范化交流机制,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设法治课堂等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在校学生自觉增强法治思维,助力培养优秀法治人才。目前,已有4所高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