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返乡目的地:湖南常宁

故乡的年夜饭承载了太多的乡愁

2022-02-11 09:47:12 来源:河源日报 张平

■承载着乡愁的年夜饭

春节前夕,我驱车7个多小时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湖南常宁。虽然天气寒冷,但心是热的。

常宁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南岸, 是衡阳市代管的县级市,素有“鱼米之乡”“油茶之乡”“有色金属之乡”“世界铅都”“版画之乡”等称号。

我上大学后离开家乡,只有寒暑假返乡,回家感受到的只有冬夏,没了春秋;毕业后工作在外,只有春节回老家,于是,故乡似乎只剩下冬天了。因为回家,因为团圆,故乡的冬天变得格外温暖。虽然我常年工作在外,但家乡一点一滴的变化令人激动。

小镇青年陆续买了汽车

我家在镇上,临近春节,镇上的集市比以往要热闹许多,人们赶在春节前最后两天置办年货。我站在家门口,望着来来往往的人们,嘈杂热闹的氛围中,听到熟悉的乡音,倍感亲切。

要说变化,直观的感受就是镇上的街道变得拥挤起来,因为停了许多挂着外地车牌的私家车。走出家乡的游子们,为着同一个团圆梦,都回来了。镇上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地工作,这些年来,得益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他们在外工作攒了钱都买上了汽车。

以前,集市“脏乱差”,一条年久失修的公路凹凸不平,一到下雨天,满是水坑。如今,公路变成了标准的水泥路,方便了老百姓赶集。街道两旁空旷的地方也盖起了新楼,开起了商场。镇上一些妇女在商场打零工,离家近方便照顾亲人。

亲人勤劳致富有奔头

除夕那天,一家人准备年夜饭、打扫卫生、贴春联,忙得不亦乐乎。红薯粉、油炸鱼块、干笋子、爆炒猪脚、豆豉蒸扣肉……这些家乡年夜饭的标配,承载了太多的乡愁。

大家相聚一堂,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那种开怀畅谈、其乐融融的场面,让“年”的味道一下子涌上心头。

年夜饭,自然少不了酒。我叔几杯酒下肚,便聊起这一年来的收获。

叔叔早年在广东打工,在建筑行业打拼了多年。人到中年,他便回到老家。“人总是要落叶归根的。”叔叔说。2021年初,他做起了米粉生意。本着诚信经营的初心,叔叔卖米粉从不缺斤少两,有时还会赠送一些给顾客。叔叔卖的米粉口感好,大家都爱吃,生意已小有规模,米粉卖到了周边乡镇。年底,他买了汽车。

在与叔叔的交谈中,我了解到,近年来,家乡小镇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大力发展粮食、烟叶、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不断激发乡村经济活力和消费潜力。乡村经济活了,老百姓钱包也鼓了。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叔叔端起酒杯动情地说。

家乡发展返乡就业机会多

按照老家的习俗,春节拜年走亲戚,进门后亲戚便以放鞭炮的形式迎接,然后聚在一起吃饭,感受团聚的温情。

大年初四,我去小姑家拜年,亲戚们聚在一起,互相问候和祝愿。去年,小姑搬了新房,新房装修精致,门前还有一个院子,院子里的桃树、桂花树错落有致。虽然是在农村,但生活在这种环境里令人向往。

小姑以前在广东惠州的服装厂工作。前几年,为了照顾家庭,她选择回乡就业,在位于县城的湘南纺织产业基地服饰生产园内一家服装企业上班,月薪4000余元。

在湘南纺织产业基地服饰生产园,一排排标准厂房拔地而起。该生产园已成为常宁这个人口不足百万的县城打造纺织服装千亿级产业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常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纺织服装产业“聚链成群”,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得益于家乡的发展,小姑得以在家门口就业,日子越过越红火。当天中午,小姑亲自下厨做了10个菜,寓意十全十美。小姑说,随着家乡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乡就业。

常宁曾是劳动力输出大县。近几年,常宁大力扶持引导农民工和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就业创业,推广“湘就业”“万雁入衡”平台,推出“常宁人才”本土化网络招聘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氛围。去年,常宁市城镇新增就业7198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468人,受到省里表彰。

在小姑家吃完饭后,我想,如今过年,年味不仅是享受物质上的丰盛,更多是精神上的期盼。这种期盼是家人的团圆、朋友的相聚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文/图:本报记者 张平)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