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粤东西北低空经济新高地
——东源县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挑战与前景
■东源县2025年科级干部任职培训班第二调研组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高地的部署要求,东源县组织新任科级干部学员通过实地走访、数据分析和座谈研讨等形式,对全县低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全面梳理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助力东源县低空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发展现状
(一)政策体系初步建立。2024年以来,省、市相继出台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和工作机制,提出“推动形成低空制造和服务融合、应用和产业互促的发展格局”,成立河源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下设6个专项小组,明确牵头单位及工作职责,组织开展低空经济发展专题业务培训,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东源县将低空经济纳入县域发展规划,制定《东源县低空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整合发改、应急、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力量,成立由县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统筹推进产业发展、项目落地和空域协调等工作。
(二)产业基础逐步夯实。目前,东源县低空经济已初步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主要涵盖无人机研发制造、低空文旅、智慧农业、无人机培训四大领域。在研发制造领域,依托本地电子产业基础,吸引了鹏有飞行科技、天翔航空等8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实现2025年全县无人机产业链企业数量较上年增长30%,年产值突破5亿元。在低空文旅方面,依托万绿湖风景区推出低空游览、航拍航摄、航空运动等低空文旅体融合项目。在智慧农业领域,依托柳城镇万绿智慧无人农场,配备植保无人机30架,广泛应用于播种、巡田、植保、运输等农业生产全流程,2024年已在全市完成3.8万亩农田作业,成为东源“低空经济+农业”发展的典型样板。在无人机培训领域,依托糖巢创客社区河源畅飞无人机飞行基地,打造集“培训考证+竞技赛事+科普教育+商业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有效填补了东源低空经济人才培养的空白,构建起“人才支撑产业、产业反哺人才”的良性循环。
(三)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充分发挥东源通用机场纳入《广东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20-2035年)》省级规划的优势作用,逐步构建“1+1+2+7+N”低空起降体系(1个指挥中心统筹管控起降平台、通导监系统、无人值守系统、能源补给设施和飞行器等全域工作,1处测试场孵化技术,2处飞行营地激活场景,7处空中客运枢纽串联城乡,N个起降点实现全域覆盖),推动东源县06星舰基地于今年9月在万绿湖风景区建成投用,该基地集低空调度指挥、低空装备展示及低空应用场景体验于一身,为地区低空物流、交通、巡检、应急等多元应用场景的探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举标志着河源市首个低空指挥调度平台的诞生,具备指挥调度、装备展示等功能。
(四)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东源县积极探索“低空+”多场景融合模式,并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比如,在基层治理运用上,联合中国铁塔河源分公司在21个乡镇布设无人机机库,建成覆盖全域的政务无人机网络,广泛应用于生态环保、工程建设、城乡规划和风貌提升,实现集约化作业。在应急救援运用上,森林火灾方面,实现无人机实时监测火线态势并精准投送水泵、水带、油料等物资100余次,累计投送物资约1吨;抗洪抢险方面,实现无人机40余次抛投救生圈、救生衣,转变传统舟艇救援模式,时效性与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在安全生产巡检运用上,搭载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按既定航线巡查,精准捕捉建筑垃圾堆积、房屋隐患等问题,配合地面网格快速处置,替代人工攀爬排查的高风险作业,风险识别与隐患治理效率大幅提高。
二、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支撑不足。一是通用机场尚处于规划阶段,全县无人机起降点数量不足,仅仙塘镇建有标准化起降点,覆盖范围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飞行需求。二是通信网络覆盖不均衡,部分山区仍存在信号盲区,影响无人机巡检、物流配送等应用的稳定性。三是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平台尚未建成,空域管理、飞行审批等仍依赖人工操作,效率较低。
(二)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一是低空经济与县域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主导优势产业融合度低,本地电子企业生产的传感器、芯片等产品未能有效配套无人机产业,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二是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本地无人机企业多以整机组装为主,飞行控制系统、高能量密度电池等核心部件依赖外部供应,产业链附加值偏低。三是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合作不足,未能充分融入大湾区低空经济生态圈。四是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全县乃至全市尚无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无人机相关专业,持证驾驶员、航空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专业人才缺口较大,高端人才引进难度大,严重制约了产业升级。
(三)市场培育有待加强。一是公众认知度低。调查显示,全县仅35%的受访者了解低空经济概念,农业领域无人机技术推广面临农户接受度低的问题。二是商业模式创新不足。现有低空旅游项目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产品,低空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三是无人机物流配送受限于载重和航程,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四)体制机制仍需完善。一是低空经济发展面临多重政策壁垒。比如,空域管理方面,东源县尚未获得独立的空域管理权限,飞行审批需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审批,且审批周期较长、流程较复杂。以万绿湖低空旅游项目为例,单次飞行申请需提前3—5个工作日提交,严重影响运营效率。二是监管标准不统一。目前,无人机适航认证、驾驶员资质认定等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企业面临多头监管困境。比如,农业无人机作业需同时符合农业农村和民航部门的不同要求,增加了企业合规成本。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破解“起飞”瓶颈。一是加速通用机场的立项与建设进程,启动“1+1+2+7+N”低空起降体系中首批乡镇起降点的选址与建设,建议优先在柳城镇(智慧农业)、万绿湖周边乡镇(低空文旅)等需求迫切区域布局,解决覆盖空白问题。二是实施通信网络补强工程,联合通信运营商,制定并实施“低空经济通信网络提升计划”,重点加强万绿湖风景区、主要农业作业区、南部山区乡镇的5G信号覆盖,优先消除已识别的信号盲区,为无人机超视距飞行和稳定数据传输提供保障。三是加快建设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平台,以已建成的东源县06星舰基地指挥调度功能为核心,尽快建成县级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平台,集成空域申请、飞行监视、气象服务等功能,实现“一平台统管”,全面提升飞行服务与监管效率。
(二)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构建“联飞”动能。一是建立低空经济产业联盟,由县工商信局、县工业开发区、县林业系统等相关单位牵头,成立“东源县低空经济产业联盟”,定期组织本地电子信息、新材料企业与无人机整机制造企业开展供需对接会,发布产业链供需清单,推动本地产品内配,提升产业协同水平。二是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并支持鹏有飞行科技等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申报省级以上科技专项,重点攻关飞行控制系统、动力系统等“卡脖子”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主动融入大湾区低空经济生态圈,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合作论坛、展会等活动,主动承接大湾区低空制造产业转移和应用示范项目,争取成为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链的重要配套基地和应用示范基地。四是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县内职业技术学校与“河源畅飞无人机飞行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展中国民用航空局执照(CAAC)培训,定向培养持证驾驶员和运维人员。同时,将低空经济领域人才纳入“东源英才计划”重点引进目录,对引进的航空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高端人才给予相应的政策待遇,解决高端人才短缺问题。
(三)深化应用场景开发,拓展“腾飞”空间。一是打造“低空+农业”示范县,加强对低空经济的宣传推广,提高社会认知度;全面总结推广柳城万绿智慧无人农场的成功模式,制定全县农业无人机应用推广方案,通过组建跨乡镇农业无人机服务队、对农户购机与作业给予补贴等方式,力争在三年内实现全县主要乡镇农业无人机作业全覆盖。二是开发低空文旅精品线路,以万绿湖为核心,打造“万绿湖—越王山”低空观光走廊等具有东源特色的航线,开发“低空观光+森林康养”“航空运动+乡村体验”等融合型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产品吸引力。三是拓展公共服务与应急应用深度,将政务无人机应用全面纳入县智慧城市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自然资源、应急管理、住建等部门配足配强无人机装备与飞手,推动无人机在医疗急救物资投送、河道巡检、森林防火巡查等场景常态化、规模化应用。
(四)优化政策监管环境,疏通“飞行”堵点。一是积极争取空域管理改革试点,主动向省、市工作专班汇报,积极争取将东源县(尤其是万绿湖区域)列为“低空经济综合改革试点”,探索空域分类管理,下放部分空域管理权限,简化飞行审批流程,建立针对常态化运营场景的飞行审批“绿色通道”,实现“一次申请、长期有效”。二是推动制定统一的地方标准与规范,由县级低空经济发展专班牵头,组织农业农村、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部门,联合研究制定《东源县低空经济运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无人机在农业、文旅、应急等领域的适航、作业、数据安全等地方性标准和操作规范,为企业提供清晰、统一的合规指引。
(执笔人:黄巧、刘凤朵、张燕科)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