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土特产” 助力“百千万”
■叶文宇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展乡村产业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源泉,也是“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支撑和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可见,做好“土特产”文章于推动产业振兴有着重大意义。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东源坚持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丝苗米、油茶、茶叶、板栗、蓝莓、生猪六大特色农产品为主导,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格局。目前,东源已建成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板栗、茶叶、丝苗米)及1个油茶跨县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2024年板栗、茶叶、丝苗米三大产业总产值达21.3亿元,较2022年增加7.1亿元,产业升级成效明显。但是,当前一些土特产面临着以散户经营为主、价格不稳定、销路打不开等发展困境,出现了生产标准难以统一、产品品质不稳定、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内卷式竞争等问题,较大程度制约了“土特产”发展。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坚持系统观念,通过“四个聚焦”为“土特产”进一步发展提质增效。
聚焦产业升级,铺就“土特产”延链升维之路。产业化经营是“土特产”发展的强劲引擎,产业链的长度事关产品增值的幅度,要坚持全产业链建设理念,推动“土特产”从“单点生产”向“集群发展”、从“初级加工”向“深度增值”跨越式升级。一要强化规划引导,完善产业指导。立足全县资源禀赋,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积极构建特色明显、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的农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一域一县”的农业发展定位、总体分布、功能分区等,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二要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将智能装备、先进工艺、专业人才植入全产业链条,围绕种苗繁育—智慧种植—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体系发力,以科技赋能“土特产”发展升级,加速价值提升。三要推进三产融合,实现产业链延伸。以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脉络,着力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打造“土特产+乡土情怀+生态文化游+体育赛事”的农文旅体融合业态,形成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闭环。
聚焦特色破局,淬炼“土特产”品牌硬核价值。土特产的生命力在于“特”,而品牌则是“特”的集中体现。只有将地域基因、文化底蕴、品质优势融入品牌,才能让土特产在竞争中突围,成为消费者心中的“不可替代款”。一要大力实施土特产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依托本土资源优势,打造有特色、有质量的名优产品,坚持梯次培育思路,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母子品牌体系。二要建立以品质为基础的经营体系,一方面要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确保产品品质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健全激励机制,引导企业持续保证产品质量,以质量作为品牌核心。三要推广绿色生态生产模式,加强有机、绿色食品认证工作,进一步增强市场认可度和消费者信任度。
聚焦数字赋能,引爆“土特产”流量破圈势能。土特产普遍面临着囿于县域、难觅销路的困境,而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传播媒介聚拢海量用户,为土特产快速打开市场提供了新路径。一要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积极探索“党建+电商+农产品”特色发展模式,培育党员带头人,构建电商扶贫产业链,为特色农产品销售开辟新路径,助力群众增收致富。二要确保土特产线上经营行稳致远,制定契合电商行业特点和土特产优势的精细标准,助推网络经营规范化、高效化。三要制定网络经营者培养计划,着力提升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准,培养土特产可靠代言人,为电商行业提供扎实的人才支撑。
聚焦共享聚力,汇聚“土特产”发展各方优势。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农户受益”的原则,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既有助于生产模式向现代农业转型,又能确保产业链增值收益惠及农户。一要优化生产组织方式,积极推动从家庭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依托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组织化程度。二要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建立权责划分与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确保利益联结紧密有效。三要强化要素支持,实现政策“造血”,推动项目资金向联农带农效果明显的龙头企业倾斜;实现财政“输血”,立足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找准财政着力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实现人才“补血”,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聚焦“土特产”关键技术攻关,坚持科技特派员队伍下乡,吸引优秀乡亲返乡创业,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构建人才成长和产业升级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格局。
(作者单位:中共东源县委党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