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评论

着力提升课程思政“四个度” 赋能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03-19 10:01:32 来源:

■杨建平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总书记的谆谆教导,为我们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着力提高课程思政的“认识度”

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专业知识是“骨架”,思政教育则是“灵魂”。只有将两者有机融合,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富有灵魂的人才。课程思政并非简单地在课程中添加思政元素,而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融入各类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关乎学生的成长成才,关乎学校的办学方向,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要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时刻注意自身言行,规范课堂内外的言论,在传授知识时展现严谨治学的态度;在日常交流中,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以自身为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河源开放大学一教学案例荣获“2022年职业院校外语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广东省特等奖、全国二等奖。老师们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外语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这充分体现了外语课程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还可以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让我们看到了提高课程思政认识度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应用。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度,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有方向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

二、着力挖掘课程思政的“拓展度”

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各专业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需要老师们用心去发现、提炼。一是结合学生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职业素养要求去挖掘。老师要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以及学生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职业要求,从职业素养养成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挖掘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增强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二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去挖掘。老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选取改革发展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开展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增强课堂的育人效果。三是结合国际国内时事动态去挖掘。老师要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背景中教会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并分析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理解中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河源开放大学《机会成本与选择》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税费计算与缴纳〉》两个案例被认定为“2021年省中职质量工程课程思政教育案例”。老师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的职业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分析经济问题时,思考诚信、创新等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为学生未来在职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拓展度,自然地融入教学内容,避免出现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两张皮”的现象,才能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三、着力增强课程思政的“融入度”

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育人工作,老师要认真梳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着力在“三个融入”上下功夫:一是在如何融入教学方案上下功夫。老师需要依据学科知识的特点,把挖掘的思政元素科学合理地融入教学方案,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的同时,重新梳理、再造课程内容,这是关键环节。二是在如何融入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老师需要选择合适、多元的教学方法作为辅助,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知识背后蕴含的理论思维、方法论和价值判断,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这是重中之重。三是在如何融入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和责任,这是重要拓展。在这几年学校的课程思政比赛中,凡是脱颖而出的一等奖获得者,都能够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等方式,成功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实现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要以巧妙的方式增强课程思政的融入度,让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

四、着力提升课程思政的“实践度”

课程思政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素养、文化素质等,最终都要体现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中。所以,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激励学生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的育人功能,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推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形成有益互补,让学生在主动作为、主动实践中实现人生成长和价值塑造。要把挖掘的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其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其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要多维度增强课程思政实效,全面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共融共通、同频共振,让所有课程都成为育人的主渠道,实现润物无声立德树人。学校党委最近提出致力打造“木棉红”党建品牌,除了每周一早晨在校园内举行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等“红棉树下铸魂”实践活动外,还将着力打造一条有鲜明特色、传承红色基因的“红色研学之旅”,即校园外党建+团建活动品牌。经典线路为:红棉树下(集中出发)—市革命烈士陵园(主题党日活动等)—市档案馆(参观河源党史展和革命历史展)—红色下屯村(参观阮啸仙故居等),让师生从百年大党的发展史中汲取营养,从新时代现代化建设体验中深化认识,达到知行合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让学生深度参与课程思政,亲身体验、积极思考,课程思政才能发挥最大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建设贵在教师,新时代教师要集“经师”“人师”为一体,把握课程思政的 “四个度”,在课程建设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担起“思政担”,种好“思政责任田”,为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河源开放大学)

    上一篇:以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