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绘就绿美河源新画卷
■陈英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必须要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增创河源生态环境新优势,为新时代新征程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能。
一、新时代河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河源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道路,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系统化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河源锚定绿美生态建设目标,印发实施了《河源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河源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并且出台了《河源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打好碧水保优战的命令》《河源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河源市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护条例》《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非法猎捕陆生野生动物的通告》《深入推进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十六条政策措施》等文件。一系列制度政策的相继出台、接连实施,为绿美河源生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全方位压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河源市将生态优先行动作为“七大行动”之一,建立并全面推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河湖长制、林长制等工作体系,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和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等工作领导机构,常态化研究部署和督导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并且开展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建立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出台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这些举措都进一步明确和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二、深刻认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之一。西方现代化采取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方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爆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也给我国现代化发展敲响了警钟,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经济快速增长不能长久。我国开辟和发展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持续推进生态文明改革实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迈入全面绿色转型阶段,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但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内生动力尚且不足,绿色发展水平整体还不够高、基础还比较薄弱,产业结构高耗能、高碳排放特征依然明显,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进一步打通制约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堵点难点,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
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要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共建共商共享生态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三、全面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战略部署
河源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践行者。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要建立起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制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实施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强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制度衔接,提升国土空间资源要素配置的利用效率。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保障体系,建立起分工明确、责权清晰的环境监管和环境保护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等责任考核监督体系。要进一步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权责明确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要构建系统完备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推进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护立法,加快推进农业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立法,逐步建立起涵盖水、气等要素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进一步夯实生态环境法治保障。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统筹兼顾、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加快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加快构建高效协同的治污体系,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开展生态恢复重点区域识别与判定,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加大对万绿湖等重点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推进生态综合补偿,进一步完善东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建立东江流域省内生态保护激励长效机制。
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经济体系,完善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政策,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进一步提高光伏、风能、水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打造广东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培育壮大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要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探索建立碳汇交易平台,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碳普惠机制,探索开展水权交易、碳排放交易等环境权益交易。要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并强化绿色低碳产品认证制度,提升绿色标识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增强绿色低碳产品竞争力,积极扩大绿色消费。要健全废物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积极开展“无废细胞”创建。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党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