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融湾”“融深” 持续深化产业协同激发河源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何怡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提出,“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深层次改革互促共进,健全“融湾”“融深”发展机制,提升河源“融湾”“融深”新高度。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承接产业转移是河源走好融湾先行之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河源作为紧邻粤港澳大湾区的粤北城市,正处于积极融入大湾区的重大历史机遇期。近年来,我市凭借地理区位、资源环境、政策叠加等优势,形成了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承接产业有序转移的良好氛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一方面是产业融湾基础环境不断夯实,包括产业平台建设、打造政策和体制机制环境、加强基础设施联通等。另一方面产业融湾成绩显著,主要包括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电子信息产业的融湾格局;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百亿级水饮料及食品、先进材料、机械与模具等“1+3”产业集群。但是,河源同广东省其他欠发达地区一样,还存在平台载体多而不强、产业规模小、营商环境有待提升、科技和人才等要素资源支撑力度总体偏弱等问题短板,承接大湾区产业外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不少珠三角企业越过我省粤东西北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形成所谓的“蛙跳”现象。因此,河源要深刻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双区”进入加速发展“黄金期”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加强“产业融湾”、提升承接“双区”产业溢出竞争力,应从联通、嵌入、承接、接轨等四个方面不断发力。
继续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的联通
基础设施先行仍然是畅顺产业协同的先行条件。近年来,河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不断强化“一港四区”五横五纵二联交通网络布局建设。
一是优化对接省“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推动梅龙高铁、龙寻高速公路年内建成通车,力争长深高速公路改扩建等项目完成主体工程,积极推动广河高铁建设,扎实做好韶河汕铁路、厦昆高铁、河惠汕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协调推进东江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到2025年全面拓宽融入“双区”的高快速通道。
二是畅通市域交通网络,积极推动河紫高速公路建设,全面推进17个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359公里,支持东源县创建“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推动农村公路发展从规模增长为主向质量提升为主的转变。
三是优化物流基础布局,加快“一港四区”内河港口建设,强化公铁、水铁、江海联运,提升与粤港澳大湾区物流通达水平。
深度嵌入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
充分利用“湾+区+带”叠加优势,全面对接深圳、融入“双区”,把河源更好地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产业集群配套基地。
一是要加快推进产业转移主平台及合作园区建设。用好深河对口帮扶协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对河源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及合作园区的统筹谋划,争取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协同探索园区利益共享发展机制,更好承接产业有序转移。
二是以产业链嵌入和联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我市在深圳建立的8个“反向飞地”作用,主动承接“双区”产业外溢和延伸,大力培育壮大“1+3”产业集群,准确定位产业对接的重点行业领域,抓好本土根植性强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优势互补的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深度合作,形成跨区域产业链分工和配套体系。紧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全产业链承接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产业,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
三是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创新合作和协同。深化“总部在大湾区、生产试验基地在河源”的产业协同共建模式,引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龙头企业,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支持形成新产业链全景招商态势,拉动共性配套产业入驻,形成科技产业化引导洼地,更好承接深圳等大湾区科技企业产能外溢;持续深化“总部研发在大湾区、转化落地在河源”等产业创新协同发展模式。
探索创新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新路径
承接产业转移是河源优化产业结构、突破发展瓶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是要摸清资源,精准匹配产业溢出城市投资需求。会同省直部门共同编制深圳、东莞、佛山等产业溢出城市的产业链“全景图”,摸清“家底”,精准匹配产业溢出城市的产业资源和投资需求,将产业转移从追求单个项目、单家企业落户到精准招引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要素,有针对性地“有链强链”“无链建链”“短链延链”,进而构建高效集聚的产业发展集群。政府应根据产业特色提前筹划好服务赋能,及时出台紧跟产业链变迁、有针对性的产业转移专项政策。以低空经济产业为例,低空经济经过5年的孕育发展,在今年显露出大规模爆发的态势,但如何有针对性承接低空经济相关产业,仍然是空白。因此,政策的时效性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围绕新产业实现溢出地和承接地的产业合理布局、合作共赢,亦应是政策表达的重点。
二是要探索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新路径。探索多种形式的双向“飞地经济”模式。通过租赁办公楼宇、设置园中园、建设孵化器、打造招商展示平台等方式,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设立“反向飞地”;与深圳建立联合招商常态机制,选派招商人员进驻深圳招商部门,不仅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招商经验,而且还能获得招商信息以及招引项目的机会;安排更多的珠三角城市干部以挂职、借调等多种方式到我市工作,改变招商引资观念,向珠三角城市发展思路看齐,向成渝、江西、湖南等城市学习先进的招商理念。
三是要动态评估深圳等大湾区城市的产业溢出潜力。当前,珠三角城市出于对产业外溢会带来产业“空心化”的担忧,正在掀起新一轮“工业上楼”,据统计深圳每年建设2000万平方米工业楼宇,连续5年合计1亿平方米,东莞和广州亦有类似的行动。因此,需要理性、动态地评估深圳等大湾区城市产业外溢潜力。产业升级与转移是个动态问题,制造业梯度转移是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动态评估、长期跟踪。
主动接轨粤港澳大湾区高标准的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为企业提供安全、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而河源实现产业融湾、协同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填平与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之间的鸿沟。比如,河源在“放管服”改革、政府行政效能、市场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持续纵深推进营商环境,对于提高河源产业协同和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溢出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学习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广东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落实审批容缺机制,开设绿色通道制度,大幅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推动投资建设项目审批便捷化和政务高效化,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制度规则和市场规划体系。
二是全面清理不适合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破除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深化工业园区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深入推进“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审批服务模式便利化改革,深入推进材料、环节、时限、次数“四减”,切实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加快打造与“双区”接轨的营商环境。
三是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各市政务服务大厅标准,完善政务服务大厅软硬件环境,探索“一站式发牌”等集成服务。在金融、会计、律师、法律、咨询等与开办企业相关的领域方面,引入香港经验,提高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学习借鉴广州、深圳等城市经验做法,加快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试点探索“区块链+商事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县级政府与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广州、深圳、港澳政府部门及民间社团高层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党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