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河源路径
■陈明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广东是经济大省和经济强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河源要打造好“三大样板”,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就离不开对新质生产力的不懈探索实践,努力开辟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河源路径。
认识和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和实践。
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认识理论渊源。生产力系统结构中的各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结,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但是这种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各要素效能及其结合方式。二是从科技革命历史领会科学的革命性。人类文明历史上的历次重大科技革命,都使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产生了大幅度质的跃升,催生了一系列产业发展新业态,孕育形成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新模式。愈是后来的科技革命,对生产力水平提升的作用愈显著。三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当生产关系不适应时,便成为桎梏并会被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所取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不断变革。
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一是从发展阶段看,通过生产要素升级赋能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成为重要特征。新质生产力依托先进的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可大幅提升生产过程的效率和精度,使企业能更快地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产品。二是从发展形态看,以关键性和颠覆性技术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产业体系更加完整、更具竞争力。新质生产力就是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三是从发展理念看,通过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更好地满足人民需要。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形态需要对应的发展理念作引领。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阶段总的指导原则,新质生产力是新发展理念的物化体现,它要求绿色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民需要。
营造和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环境,补足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弱项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形成,关键在科技创新,更深层次靠的是人才、制度和平台。
营造和壮大“人尽其才”的人才环境。高素质劳动者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一要优化育才环境。发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战略导向作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做好产业人才缺口预测,有针对性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要壮大引才环境。强化宣传河源产业园区干事创业良好氛围,形成强有力的人才磁场,以人才链为总牵引,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撬动资金链。三要改善用才环境。与企业、科研单位紧密合作,设立技术转移转化岗位,通过“校企联合、工学交替”模式开展卓越工程师的联合培养,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地。
营造和壮大“行之有效”的制度环境。一要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出台《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的若干措施》,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知识、技术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探索赋予事业单位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受益权。二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高科技项目遴选、经费分配、成果评价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团队建设、人才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三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探索开设或改造升级一批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相适应的专业。
营造和壮大“物尽其用”的平台环境。要加速技术转移转化,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一是布局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加强政府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导向作用,搭建创新载体和经济主体之间的“出题—答题”平台,推动更多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在河源设立分院,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合作平台,打造融通大中小企业研发资源的技术服务平台,针对底层关键技术领域,实施全方位扶持。二是发展知识、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着力构建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通过推进数据开发与共享以及设立技术交易平台等方式,促进知识、技术和数据要素的市场化流通和高效配置。
构建和夯实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保障,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新型基础设施是企业利用先进前沿技术实现跨越式升级发展的基础条件。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先进技术的应用提供良好基础条件,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升级。
构建和夯实数据基础设施。一要布局建设大数据基础设施。广东正瞄准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双向发力,势必产生出更多的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和分析等需求。要统筹网络、算力、感知等数据资源,融合工业生产,强化区块链、数据要素、智能感应等基础设施建设,达成新质生产力各类要素的最优配置。二要构建现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质生产力数据、知识、技术等要素的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都离不开高效和安全的现代通信网络。推进5G、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等规模部署,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加快工业互联网体系化发展,全力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构建和夯实市场基础设施。一要优化交通网络。围绕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着力增强交通运输流通承载能力,提高交通运输组织和服务水平,推进交通运输智能化低碳化发展;合理设置物流园区,培育充满活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建设高效应急物流体系。二要建设智慧物流系统。加快构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拓展物流服务新业态新领域新模式,通过对物流、库存等信息的精准监控和管理,提高生产和供应链的透明度和灵活性;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企业分工协作的精准性。三要建设金融基础设施。针对流通领域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强化现代金融服务流通功能,完善流通金融保障体系,通过快速、便捷的支付系统缩短交易周期,降低交易成本,激发消费,扩大市场需求。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党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