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赋能河源文旅高质量发展
■张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中国文旅产业在国家政策利好、人民收入水平提升、基础设施快速完善等因素的推动下,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且在产业链条、品牌定位、产品价值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
河源市正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及康养基地。河源通过挖掘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品牌,全力推进“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聚力实现文旅高质量发展。今年“五一”假期,旅游消费需求充分释放,全市接待人数1191872人次,比2019年增长115.36%;各A级旅游景区迎来了近五年游客峰值,接待游客755198人次,比2019年增长55.34%。生态河源、温泉旅游、“微景区化”河源美宿等亮点纷呈,旅游业的强劲复苏,也拉动了餐饮、零售等行业发展。
由此可见,整合现有文旅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打响“六色”旅游品牌,推动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文旅发展赋能美好生活,提升河源城市品牌形象,对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遗+旅游”,打造文旅产业新亮点
河源市推进“非遗+旅游”,可以让非遗以一种全新的形式,零距离走进人们的生活,丰富河源旅游资源,实现“1+1>2”的效果。可尝试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并以非遗主题线路为串联,覆盖多个旅游景区,展现以花朝戏、忠信花灯、猫头狮、手擎木偶戏等为代表的河源特色的非遗项目,并定期举办“畲族蓝大将军出巡节”等非遗节庆活动,为游客提供“可观、可学、可游、可玩”的非遗体验新玩法,从而实现旅游依托非遗,非遗借势旅游,无论对于旅游的发展,还是非遗的传承,都将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机制。
“非遗+旅游”不仅可以丰富河源文旅新业态,也有助于打造好创意、好产品、好服务,在消费者主权时代,有利于提升河源文旅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二、“农商+文旅”,培育产业融合新项目
在当前“新文旅”时代,河源文旅企业应转变思维,注重品牌定位、挖掘用户价值、引导流量复用,结合生活方式变革进行的跨界融合、链条延伸、传递价值才具有持续性和生命力。“农商+文旅”能有效带动各产业融合、增效,有利于做到三产联动、文旅融合。根据河源“农商与文旅”产业实际,可以结合本地特色资源、市场环境,考虑以下模式。
第一,“油茶+旅游”模式,可以依托客家文化,讲好河源油茶故事。据统计,截至2022年河源市实施新造油茶林面积约9.67万亩,有油茶加工企业44家,其已形成了规模化的油茶种植、加工及延伸产品体系。“油茶+旅游”模式,可以开发油茶人家、油茶古道、古法榨油作坊等文化产业项目,并规划构建休闲采摘、研学旅行、科普教育、休闲度假等农旅项目,形成集农耕体验、研学拓展、精品露营、美食品鉴等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并通过直播电商,链接农商旅的展示平台,形成共融发展态势。
第二,“民宿+旅游”模式,可以推动“以宿带村”,实现乡村旅游新发展。河源民宿近几年实现跨越式发展,从零星几家起步,到如今已登记发证179家(其中东源县121家、源城区15家、龙川县11家、连平县6家、紫金县5家、和平县19家、江东新区2家),从业人员4000多人,每年接待旅客将近40万人次。2023年3月,粤宿大奖河源分赛区评选了32家获奖民宿,包括河源最佳服务质量民宿奖、最佳亲子民宿奖等11个奖项。近年来,河源市民宿业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围绕“深耕绿美河源,赋能乡村振兴”,在民宿品牌化、规范化发展方面持续努力,擦亮了河源美宿度假的品牌。接下来,建议各级部门加大龙头民宿培育力度,鼓励民宿发挥乡村旅游节点作用,培育民宿周边微度假、微旅游业态,延长民宿产业链,实现民宿产业精品化、多元化发展。
第三,“茶业+旅游”模式,可以实现“以茶兴旅、以旅促茶、茶旅融合”。茶旅融合是集生态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购物、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方式,对破解茶产业发展瓶颈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河源全市有茶企300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3家。2022年,河源全市茶树种植面积15万亩、总产值达22亿元。一盏高山茶,天地小壶中,茶产业在河源乡村新业态融合发展中,具有极大的挖掘潜力。如何将“茶叶”变“茶业”,以茶叶种植、生产、加工与销售为基础,推动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培育以茶叶为主题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茶乡特色旅游线路、茶旅民宿、茶研学基地等,构建茶文化+旅游、观光、度假、研学于一体的茶产业链,从而打造精品乡村旅游项目,赋能乡村提质增效。
茶旅融合,还需要根植于茶文化内涵,激活产业载体。例如,2023年,东源仙湖茶、康禾贡茶等茶旅文化节活动,通过“茶业+旅游”模式,呈现了全新的文化旅游盛宴,对赋能文旅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旅游+教育”,赋能研学旅行新内涵
随着国家的大力推动,作为行走在路上的新课堂,“以研促学、知行合一”的研学旅行近年来方兴未艾。目前,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康禾镇仙坑村已成功入选广东省乡村研学旅行特色村。近年来,全市已经评选三批,共计22家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其中河源客天下、赵佗古邑研学基地为省级基地,市级基地中包括河源市博物馆、广东康禾温泉国家森林公园(含仙坑古村)、河源市万绿谷旅游度假区、东源县黄龙岩畲族风情旅游景区、龙川绿油花果树小镇综合实践基地、龙川绿誉五色茶岭景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平县林寨古村景区、万绿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平温泉之都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苏区革命遗址群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10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旅游+教育”的综合效应日益凸显。
2023年以来,全市各入选基地参照国家《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 054—2016),围绕自然观赏型、知识科普型、励志拓展型、体验考察型、文化康乐型等类型,积极开展了产品打造与宣传,其对推动河源研学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有效地推动了河源市优秀传统文化板块、革命传统教育板块、国情教育板块、国防科工板块、自然生态板块、劳动教育板块等六大主题板块优质研学资源开发。例如,河源客天下“领略恐龙乡情,品味客邑史韵”主题研学,通过深入探究客家人文史韵、河源恐龙古迹等,在山水中感受万绿河源的外在美,亦在文化中感知河源的内涵底蕴。
研学旅行作为“移动课堂”,其更为突出价值引领、强化教育功能。近年来,人们对研学旅行的认知不断演化与深化,研学旅行的参与者从中小学生扩展到包括学龄前儿童、大学生以及成年人、老年人等全生命周期群体,呈现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河源市以“旅游+教育”,推进研学基地建设、研学课程资源开发、研学导师培养等,筑牢研学产业的基础条件,有利于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