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党建引领 推进源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陈蓉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报告的内容内涵丰富,立意深远,为源城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源城区是我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2个镇、5个街道、28个行政村和46个社区,总人口约70万。党的十八大以来,源城区以建好“首善之区 幸福源城”为目标,以构建“大平安”为主线,着力建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工作机制,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模式,有效保障和提升基层治理及服务能力,取得了积极明显的工作成效。笔者认为,党建引领是推进基层市域社会治理关键力量,能有效把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充分发挥我们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公平公正、务实高效处理社会事务。我们要结合源城实际,有效撬动党建引领这个“核心加速器”,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抓好贯彻落实:
一、牢固树立党建理念,强化组织引领示范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对加强基层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源城区注重加强党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领导,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努力打造高效联动、上下贯通的社会治理指挥体系,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引领基层治理不断走向深入。以东埔街道为例,该街道通过构建“大工委”,社区构建“大党委”,充分发挥核心地域优势,吸纳辖区内市和区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党组织等任兼职委员,围绕辖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多领域事项共商、共建,推动区域治理更精细化、服务更专业化;将街道3个村、15个社区进一步划分网格小组,对党员实行网格化管理,将党组织触角延伸到小区楼栋,逐步构建起“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城市基层党组织架构,广泛运用于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创文创卫等重点工作,推动更多力量和资源向基层下沉。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效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近年来,在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叠加之下,社会矛盾风险不仅面广量大、多发易发,而且关联性、复杂性、易燃性、隐蔽性一直在增强。能否将重大社会矛盾终结在基层,严防激化、外溢上行,是检验市域社会治理成效的最直观、最基本、最重要标准。以上城街道为例,该街道位于老城区,拆迁、环境污染等矛盾纠纷逐年增多,且市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意识和法律意识逐渐增强,所以也对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为此,上城街道配备潘招海同志为专职人民调解员,用好“全省调解能手”影响力,专门设立了海记调解工作室。该工作室坚持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运用情理法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在调解中遵照“公平公正,依法调解”的准则,开展辖区人民群众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同时,依靠辖区司法所和市区法律顾问力量,提供法律咨询和开展法律讲解活动,增强群众法律意识,引导群众依靠法律解决矛盾纠纷和问题,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坚持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夯实社会和谐稳定根基。
三、统筹凝聚各方力量,建设人人尽责有责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群众安全感不仅体现在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上,还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归属感和众志成城的凝聚力上。源城区注重引导全社会更加自觉投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使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社会各界自觉拧成一股绳,形成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协同共进生动局面。如东埔街道打造的“东埔义警”特色品牌,以“公安牵头、群众参与、社会协同、自愿无偿”的模式,广泛动员驻村干部、企业职工、退役军人、环卫工人和热心群众等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充分发挥“东埔义警”服务队社区防控的“巡逻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安全隐患的“排查员”、交通秩序的“劝导员”、法律法规的“宣传员”、为民服务的“联络员”的作用,形成“一呼百应”“邻里守望”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
四、培育堪当重任干部队伍,有效激发干事成事动力源
源城区依托街道党校“学习讲堂”,持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一是拓展阵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以一个核心党校为党员教育培训主阵地、多个社区教学点为补充,通过“集中培训+分批分片”的形式,轮流开展党员集中教育和分散学习,将重点围绕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系列政治理论宣讲。二是建强师资库,提升教学质量。逐步建立由专家教授、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干部、“雁归源”人才等组成的讲师库,邀请省市专家学者加入师资库,做好“政治理论教育+实用技术培训”两手抓,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的培训质量。三是丰富课堂形式,灵活办学模式。由专家教授、党工委书记为党员上专题党课,稳妥有序开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轮训、机关党员轮训工作。创新开展各类灵活教学活动,积极开展“体验式”培训模式,通过集中理论学习、参观红色基地、观看红色电影等,将党校办到基层一线。
五、创新党建引领新模式,助推基层党建治理同频共振
源城区通过街道做强小区党建、非公党建两大领域,推动党建工作不断向末梢延伸。实施“1+3+N”小区立体党建模式,一是着力构建“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物业党支部、业委会+辖区各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伍、业主等共同参与”的小区党建格局,统筹规划打造集学习交流、便民服务、文体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小区“党建客厅”,包括红管家服务区、业委会办公区、党群议事区、文墨书房区、志愿服务驿站等功能室。推行社区老干部党建共建平台,在东江首府、凯旋城、世纪华府等小区成立“区域式”离退休干部临时党支部,推动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城市基层党建大格局。二是着力构建“15 分钟商圈便民服务圈”,在坚基商场、写字楼交会处打造东埔坚基商圈党群服务中心,建立“街道党工委—商圈党委—服务型党组织”三级组织架构。努力征集企业商户、党员职工服务需求,建立需求清单,有机整合资源。三是探索实施“1+N”领航计划,一个社区党组织与数个“两新”党组织结对共建,打造“党建朋友圈”,促使多元服务项目供需在东埔坚基商圈党群服务中心“一键链接”,企业、商圈、社区三方资源集散中转。构建“一中心多驿站”,以商圈党委为中心,融合设置骑手驿站、社工驿站、志愿驿站等,实现运转联动。
源城区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把党建工作贯穿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使之与形势变化相适应、与时代脉搏相同频,不断探索挖掘更加多元、更有实效的社会治理新模式,进一步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不断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切实保障源城全域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源城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