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生态政绩观 加快河源“两山”转化
■黄夏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北部生态发展区打造成更具持续力的生态发展新标杆,要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河源地处粤北山区,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空气、水质全国一流,生态“家底”殷实,是广东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发展区,在自然、文化、区位等多方面都独具优势。作为广东重要生态屏障,河源生态环境保护压力逐年加大,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还不够有力,各项经济发展指标在省内排名仍然靠后,尚未充分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机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广大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生态政绩观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以生态价值优先、整体利益最大化、未来利益至上为原则,以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理念,是适应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正确政绩观。河源广大干部要树牢科学正确的生态政绩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加快河源“两山”转化,才能更加有力推动幸福和谐美丽河源建设。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持战略定力
生态政绩观要求坚持“生态价值优先”原则,即生态价值优先于经济社会发展价值,以生态价值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省领导同志到河源调研时强调,河源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万绿湖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筑牢北部生态屏障,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根据“绿水青山”的生态服务价值、环境损害成本、生态修复成本等,建立体现“绿水青山”生态服务价值的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一票否决制”和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以坚定的生态发展战略将河源良好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
二、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整体利益
生态政绩观要求摒弃“只重视局部利益,不惜牺牲整体利益”的传统发展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两山”理念在实践中走向辩证统一的基本途径,这就要求河源各区域发展必须坚持全市“一盘棋”,各区域在谋划自身发展的同时,应自觉把自身经济发展的方向、重点、力度放到经济发展的全局中考量,局部区域的发展必须有益于整体利益最大化。城区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通过项目、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的合作支持,建立健全财政转移、生态补偿、异地搬迁、结对帮扶等扶持体系,推动只有“绿水青山”的欠发达山区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实现“两座山”的共赢。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未来利益
生态政绩观强调不唯GDP、高速度增长和眼前繁荣论政绩,绿色GDP、高质量发展和代际公平才是面向未来的政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又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河源的“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这需要科学理性地看准方向,选择时机,不能急于重复粗放式的工业化路子发展经济,以生态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而要善于把握和利用发展生态经济的时机和形势。五年来,河源不断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高质量绿色发展夯基垒台,争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排头兵。
四、坚定初心使命重塑政绩观,久久为功谋发展
生态政绩观强调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不唯“破旧立新”论政绩,战略接力才是令人钦佩的政绩。如果每一届政府都创立一个新的战略定位,另起炉灶,那么这个地方的发展就会像无头苍蝇,同时还会造成资源大量浪费、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受多重破坏等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正如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到“河源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必然要求,践行‘两山’理念是基本路径,统筹发展和安全是重要前提,不折腾、不懈怠、一任接着一任干是重要保障”。加快河源“两山”转化,要坚定初心使命,建立和完善“两山”实践的配套政策,既要有除弊治病的决心,又要有遵循规律办事的自觉;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以绵绵之力久久为功。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时代新征程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河源广大干部携手同心、不懈奋斗,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脚踏实地推进幸福和谐美丽河源建设,一处处诗意栖居的“绿水青山”必将变成一座座利惠民生的“金山银山”。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