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助力我市乡村振兴
■林桂英 张晓晖 叶彩萍
作为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河源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据我市2019年启动新一轮革命遗址大普查的结果,截至2020年7月,全市革命遗址总数为683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295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和人物活动旧址222处;革命领导人故居、旧址71处;烈士墓15处;纪念设施80处),几乎遍布所有县区,涵盖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遗址和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涉及革命战争年代内容的纪念设施。然而,我市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实际利用率并不高,本身的内涵价值开发得还不够(全市登记在册的革命遗址总数为683处,开发较好的仅有37处),社会效益不够明显。
保护与开发好红色文化资源,赓续“红色基因”,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革命文化血脉永继,助力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河源担当、河源贡献。
一、加强各部门的统筹协调,构建红色文化发展高地
当前,我市的革命遗址群虽多,但存在多头管理、产权不清、管理分散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市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所以必须整合资源,多部门联动、统筹管理、协调出台有效措施,构建红色文化发展高地。一是成立专门的红色文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委组织部、党史办、文广旅体、民政、财政、党校等部门参与,进一步落实国家、省相关部署,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二是引入民间资本参与,让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从单一“输血”到“供血”“造血”,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利用的良性循环。加大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投入和保护力度,进一步对红色文化景点及其背后孕育的特质和内涵进行宣传。要强化对红色文化传承保护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要摒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错误理念,厚植群众的红色文化意识。三是加快制定全国性法律法规,使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形成合力,保护利用传承好红色资源。
二、挖掘人才,打造一支红色文化研究队伍
很多红色文化景点所蕴含的红色故事需要学者进行充分考证和挖掘,以翔实和生动的素材,配合现代声光影像技术等手段,更好地将红色文化蕴涵的人、物、事、魂展现好,重现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使红色文化与时代合拍,符合大众心理诉求,更好地用红色文化之魂滋养大众。一是成立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党史办、党校、报社、高校以及革命后代从事党史研究的专家队伍,深入开展研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感人、生动的故事。二是培养更多优秀的讲解员和青少年讲解志愿者,用红色文化感染、激励青少年,为游客讲述红色故事,让更多人聆听红色故事。
三、发挥自媒体优势,提高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在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化越来越重要,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要充分运用直播、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和微博等平台和形式,大面积撒网,广泛宣传,以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比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抖音、短视频等平台直播模式宣传五四运动时期,阮啸仙、刘尔崧和黄居仁是如何开始接触、了解、传播马克思主义,如何组织河源青年参加国民革命、抵制日货活动等动人的英雄事迹,优化红色文化景点的宣传方式,有效提升用户的关注度,让河源的红色精神广泛传播。
四、大力促进红色文化融合产业发展,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发展产业是红色文化资源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一是以文旅深度融合优化红色文化产业结构。加强区域协作联动,整合各地资源连片建设,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找准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之间的最佳连接点,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形成集参观、学习、旅游等功能于一体,具有革命传统体验、红色精神传承、绿色休闲观光等功能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全力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站在区域综合发展的高度,统筹推进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客家风情、康养休闲等各类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让青山绿水、革命情怀、文化魅力相得益彰,满足多样性的旅游市场需求。打造“红色+生态农业”“红色+休闲康养”“红色+军事科教”“红色+户外拓展”“红色+廉政教育”“红色+亲子游”“红色+研学培训”“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模式,带动乡村现代农业、渔业、养殖业、茶产业、林果等产业发展,打造地标农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等旅游衍生产品,与文化创意、红色教育、乡村民宿、观光农业等产业协同共进、融合发展,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五、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建设文明乡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好河源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革命先烈的故事,有利于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凝聚人心。一是通过红色教育和研学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教育,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革命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事迹精神内涵的宣传弘扬,为广大农民群众确立标杆、树立榜样。二是鼓励文艺界大力创作以农业农村为背景的红色优秀文化艺术作品,通过红色文创产品开发和红色文艺作品创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方式,引发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共鸣,使他们在享受视听艺术的同时受到文化的滋养,让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乡村生活。三是开展以弘扬革命优良传统为主题的文明示范村等乡风文明创建活动,使广大农民群众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切实把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和农民精神家园建设好、使用好,走好文化兴村之路,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河源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