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23年:紫金交出亮丽“成绩单”
经济稳中向好 城乡实现“绿美富”
■紫金首座人行天桥建成投入使用,方便群众出行。
■紫金县积极建设城市小公园,城市变得更绿更美更宜居。
■紫金中坝镇北坑探索乡村养老新模式,建设“乐龄之家”,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紫金九和裸云·在望民宿结合当地特色资源,打造风格独特的民宿,成为许多年轻人周末度假的打卡点。
核心提示
2023年,紫金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纷呈、硕果累累。
紫城工业园和蓝塘产业新城两大工业平台成功被认定为省级产业园,园区全年新签约工业项目43个、合同总投资118亿元,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紫城镇跻身广东镇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百强榜,蓝塘镇和11个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典型村,镇村发展全面提速。
在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紫金县获得“优秀”等次;在全市林长制考核中,紫金位列第一,乡村更美更绿。
“禾坪说事”基层治理模式在全县推广,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乡村更加和谐稳定。
过去一年,紫金县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力以赴拼经济、抓发展、惠民生,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经济保持稳中向好良好态势。
据统计,2023年紫金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5.76亿元、同比增长5%,增速排名全市第三;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7.17亿元、同比增长7.3%;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69亿元、同比增长6.8%;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03亿元、同比增长7.6%,一、二、三产增速均排名全市第二,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排名全市前列。
成绩令人鼓舞,目标催人奋进。今年新春开工第一天,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号角。2023年的努力,为紫金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注入了强大动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成效① 工业经济向上向好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财富之源、就业之本、发展之基,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紫金县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大力实施“六大争先行动”,持续做大做优工业经济蛋糕。
园区不断扩容增效。当前的广东省紫金工业园可谓热火朝天、势头迅猛,每天都有新变化。2023年,基本完成北区(紫城工业园)二期和南区(蓝塘产业新城)征地拆迁,建成金龙大道二期、南环路等路网5.5公里,公共服务区、冷链物流园等配套设施建成运营,园区承载力加快提升。
发展后劲持续增强。项目是扩投资稳增长、聚产业促发展的有效载体,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去年,紫金创新“3+16+21”招商工作机制,出台“飞地经济”实施办法,认真落实县领导挂钩服务重点项目和企业责任制,新签约工业项目43个、合同总投资118.5亿元,推动15个项目动工建设和10个项目建成投产,实现新上规企业11家(增量位居全市第二),成功推动立国制药等7家优质企业增资扩产1.67亿元和9家企业完成技术改造,实现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4.2%。
“多点多园”注入新动能。全市首个预制菜产业园即将全面封顶,总投资30亿元的义容新材料产业园和总投资16亿元的水墩水产业园建设顺利推进,禾远科创“楼宇产业园”引进项目11个、合同总投资3.79亿元,“多点多园”工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为紫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成效② 城乡环境提档升级
良好人居环境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方面,体现着人们对建设美丽家园的期盼。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事关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事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去年,紫金县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坚持精建细管,以“绣花功夫”实施城乡更新,全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县城品质全面提升。短短两三年,通过深入实施品质县城三年提升行动,紫金城市面貌大变样。首座人行天桥建成使用,中山公园、河滨公园“换新颜”,优化提升后的香江中路(尔崧中学至公安局段)、秋江中路等7条市政道路更宽、更美、更安全顺畅,河道污水整治让秋香江水更清更净,建成运营的港盛新天地大型综合购物商场让群众生活更丰富。
美丽圩镇更加宜居。去年,通过大力开展圩镇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和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圩镇环境明显改善。凤安、柏埔等7个镇圩镇主干道沥青路面改造升级全面完成,修建圩镇排水排污管网4公里,紫城镇跻身广东镇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百强榜,蓝塘镇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九和镇获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龙窝、义容等镇达到市级“示范圩镇”标准,义容镇创建国家卫生镇通过实地考评验收,城镇环境更美更宜居,群众生活更加舒心。
成效③ 乡村振兴全面进步
过去一年,紫金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变美的同时,更加宜居宜业,多项工作实现新突破、新超越。
全年建设高标准农田2.76万亩,完成粮食种植面积43.6万亩、产量17.41万吨,继续保持只增不减态势。
成功举办第五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和首届中国蝉茶(紫金)开采节,中国蝉茶(紫金)交易中心建成运营,2个大型茶叶加工厂建成投产;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8万亩、总产值达16亿元,增速同比均达14%以上,并获得广东省首个“广东生态茶园区域品牌县”和“多彩茶乡—特色魅力茶乡”“广东生态茶创新试验区”“广东省农业科技园”等多项荣誉;成功创建国家级非洲猪瘟无疫小区1家和省级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2家。
新改建农村公路75公里,新增农村村内硬底化道路326公里,行政村整村厕所改造提升完成率、生活垃圾处理率、污水治理率分别达70.61%、100%、6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24%,新建美丽宜居村32个、特色精品村6个,全县美丽宜居村占比达76%,11个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成功引进幸福一方茶旅运动城、东金智能渔业等农业、文旅产业项目46个、合同总投资68.22亿元;创设强村公司25家,推动各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20万元以上,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成效④ 绿美建设成效初显
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深入推进,紫金县全力以赴加速生态建设,奏响生态高质量发展新号角,推动绿美紫金生态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绿色优势不断厚植。深入推进绿美紫金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林分优化、新造林抚育、森林抚育等多项任务完成量走在全市前列,2个省级绿美生态建设示范点建设扎实推进,南岭镇成功入选2023年广东省森林城镇,林业碳汇试点工作有序开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省、全市前列,境内地表水考核断面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稳定在100%,土壤环境质量安全稳定;发现全球罕见新物种“河源堇菜”,龙窝穿山甲栖息地入选国家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生态优势不断巩固扩大。
“绿富双赢”谱新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全年新造油茶1万亩,油茶产值达0.8亿元;新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4家,带动从业林农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龙窝镇梅园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获评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积极开展龙紫碳汇交易合作,国家储备林首期项目启动建设,推动绿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效⑤ 社会治理更加高效
2023年,紫金“禾坪说事”基层治理模式被各大主流媒体聚焦报道,成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金钥匙”,推动紫金社会治理更高效。
去年,紫金县大力推进“1+6+N”工作体系建设,成立县、镇“饶让”矛盾纠纷化解中心,完成16个镇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创新推出“法院+”“擂茶调解法”等特色调解法,在全县推广凤安镇“禾坪说事”基层治理模式,社会环境更加安全稳定。
去年,龙窝镇礼坑村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蓝塘镇半径村、凤安镇佛岭村、敬梓镇中联村被评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紫城镇获评广东省信访工作示范乡镇,森林防灭火“紫金经验”在全省推广,在全市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消防工作考核中获“优秀”等次。
成效⑥ 民生事业全面发展
2023年,紫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力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全年民生投入46.12亿元,占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8.66%,基本完成2023年“十件民生实事”,各项民生事业取得新进展。
民生保障持续加强。全年用心用情办结民生问题64宗,新增就业3006人,首个“乐龄之家”在中坝镇北坑村建成使用,完成3家镇级敬老院改造提升,蓝塘镇、义容镇长者饭堂建成投用,完成11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和100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城乡低保、孤儿生活保障金和残疾人“两项补贴”逐年提高,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通过省实地考评验收。
教育事业提质发展。士贵学校改扩建特殊学校项目顺利推进,完成6所寄宿制学校“一人一床”项目,新增标准寄宿床位1630个,县城大班额、学生“两人一床”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健全完善人才“双向交流培养”机制,选调交流轮岗教师306名,调整和交流轮岗校级领导干部55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率达到100%,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紫金中学本科上线人数不断增加,龙华紫金实验学校中考“三率一平”连续两年排名全市第一,蓝塘镇中心小学入选国家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稳步提升。
医疗事业加快发展。县第三人民医院、县精神卫生中心、紫城镇卫生院新院动工建设,黄塘、瓦溪、中坝、义容等4家卫生院通过“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出台卫生人才引育政策,招聘重点医学院校毕业的优秀医务人员102人,定向培养本地医学人才16人;成功申报“省级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单位”,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通过国家级标准认证、卒中中心通过省级标准认证,县中医院通过“二甲”复审,县域内住院率连续三年稳步提升,初步实现“大病不出县”目标。
■组稿:本报记者 田红秀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