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4年: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
紫金聚力“六大工作” 争当全市绿色崛起先行地
■紫金县两会胜利召开
■紫金大力推进绿色通道提升行动,绿色通道不断延伸。
■紫城工业园首期已经全面完成,二期基础设施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核心提示
岭南春早,实干争先。
2月26日至29日,紫金县两会胜利召开,紫金县政府工作报告重磅亮相,明确提出今年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吹响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集结号”。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紫金县将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面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8”具体安排,按照县委“137”工作安排,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以争当绿色崛起先行地的奋战势头,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步。
思路决定出路,目标引领方向。面对新机遇与新挑战,紫金县科学制定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进出口总额增长与2023年持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目标已明确,实干赢发展。围绕上述目标任务,紫金县将以“六大重点工作”为抓手,苦干实干快干,力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新跨越、新突破,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紫金实践新局面。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 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紫金围绕“工业兴县、农业强县、旅游旺县”发展思路持续发力,以更明导向、更清思路、更大力度推动全县实现又稳又好、加快发展。今年,紫金县将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兴县”战略,始终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制造业当家,做大做强工业、农业、旅游三大产业。
做强工业经济,力争打造全市首家百亿级企业。产业要发展,项目是关键。2024年,紫金力争年内楼宇产业园、预制菜产业园等“园中园”项目建成运营,推动天高萤石加工、怡景矿泉水项目上半年进场建设,确保金盛兰二期、大阳电工增资扩产项目建成投产,把金盛兰优特钢项目建设成为全市首家百亿级企业;力争全年引进优质工业项目30个以上、合同投资额100亿元以上,其中合同投资额超10亿元项目1个以上;加快推进大阳电工二期、宏盈新材料等15个项目动工建设,力促勤进达实业、欣美新材料等15个项目投产达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家,实现工业投资35亿元以上、同比增长5%。
做优特色农业,向“农业强县”目标迈进。加快推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档升级,积极推进“紫金蝉茶”申请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探索建立紫金蝉茶质量追溯平台,加快建设紫金县蝉茶产业人才中心,力争茶叶种植面积达8.5万亩、茶叶产值突破17亿元。同时,有序发展加州鲈鱼、热带观赏鱼等高密度水产养殖产业,力争蓝塘土猪、三黄鸡、肉鸽等特色畜禽产品年出栏量分别实现1万头、1280万羽、780万羽以上,推动全年蔬菜、水果种植面积分别不少于13万亩、15万亩。
做旺文旅产业,实现“旅游旺县”愿景。高标准编制紫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推动苏区革命旧遗址群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支持客茶谷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推进茶里王国旅游区等一批农文旅项目落地实施,提高“六色”旅游知名度;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积极举办各类文体休闲旅游活动,带旺人气,拉动消费,激发市场活力。
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 推动城乡面貌展新颜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紫金将以“头号工程”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全力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推动乡村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加快建设品质县城。启动建设上楼安置小区,力争年内建成国际商贸城;完成县城东风路、新紫路升级改造工程,推动平安街(民安街至仁安街段)等一批“断头路”“瓶颈路”贯通提升,升级改造5个老旧小区,建成一批“口袋公园”,完成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扩建。
精心培育典型镇村。加大省级典型镇建设力度,力争年内改造升级蓝塘大道、Y265线等交通路网17.7公里,完成蓝塘镇桐竹农贸市场、砂塘村山水碧道、绿美生态小公园等公共设施改造提升;加快培育一批典型村,做大做强典型村特色优势产业,力争所辖自然村至少3个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支持其他镇、村因地制宜发展1至2个特色农业产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序开展农房质量安全风貌提升和农房建设试点行动,力争完成农村村内道路硬底化300公里以上,新改建农村公路65公里,精心打造一批绿美公路和美丽农村路,推动县道三级公路比例达到38%以上,确保生活垃圾处理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分别保持在100%、99.24%,行政村整村厕所改造提升完成率、污水治理率分别提升至80%、77%以上,力争年内创建32个美丽宜居村、5个特色精品村,力争全县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25万元以上。
全域全面“融湾”“融深” 推动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紫金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动第一圈层,区位优势明显。紫金县将继续坚持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一体推进软硬联通,更好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争取更多资源向紫金聚集。
持续优化“硬联通”。争取深河高铁、河揭高铁在县内设站,力争河紫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启动建设一批国道、省道升级改造项目和输变电工程,推动500千伏碧山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南岭输变电工程在年内竣工投产。
持续提升“软联通”。大力开展营商环境建设短板弱项提升行动,推动全县办事标准、流程、时效与粤港澳大湾区接轨,深化“一件事”“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窗通取”“网上办”服务,切实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借力发力”共促发展。加快推进龙华紫金产业共建园建设,大力开展联合招商,推动两地对口帮扶协作工作向更宽领域迈进;借助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邮政集团等省直部门和广新集团帮扶力量,主动争取产业、资金和技术等资源支持;深化校地合作,着力打造一批高校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品牌、新样板,推动“双百行动”双向奔赴、合作共赢。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稳妥推进扩权强县赋能、镇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加快复制推广各领域改革经验做法。
聚力绿美生态建设 推动绿色优势巩固提升
绿色是河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紫金加快发展的最大优势。紫金将坚持系统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积极推行节能降碳。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严把项目环评审核关,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社区、绿色校园,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打好蓝天保卫战,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9%以上;打好碧水保卫战,确保国控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达100%;打好净土保卫战,确保土壤环境安全达标。
持续厚植生态底色。统筹推进绿美紫金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力争年内完成林分优化5.5万亩、新造林抚育6.42万亩、森林抚育4.85万亩、培育良种苗木45万株,力争年内建成森林乡村2个、古树公园1个,新建碧道3公里。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发展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和林下种养、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等传统产业,力争年内完成油茶新造1.22万亩、低改1000亩以上;力争完成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2万亩,带动涉林产值突破1.6亿元,培育林业龙头企业2家,新增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个。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紫金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用心用情办好十件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切实兜牢民生底线。力争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新建2个镇级康园中心、实现16个镇全覆盖;年内改造提升6家养老机构,加快推进县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长者饭堂和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启动城西九年一贯制学校、城西实验幼儿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完成8所寄宿制学校“一人一床”、士贵学校改扩建特殊学校等项目建设,新增标准寄宿床位2000张、特殊教育学位162个,力促15所公办幼儿园整体提质升级,不断深化委托办学、集团化办学和片区化办学模式,着力打造农村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紫金模式。
加快提升健康水平。加快县第三人民医院、县精神卫生中心、紫城镇卫生院新院、南岭卫生院综合门诊楼等项目建设,力促柏埔卫生院新院、义容卫生院新院和瓦溪卫生院九树分院建成投用;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强化专科联盟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积极引育高层次急需紧缺医疗卫生人才,快速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加快完成苏区8处革命旧遗址修缮布展,提档升级41个行政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积极开展象舞、春牛舞等传统项目抢救性复排工作,新建5个镇级科技馆,实现镇级科技馆全覆盖,推动白溪科普基地创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县。
全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促进就业创业发展,加快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健全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和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放心重点行动,提高低保、特困人员保障水平,提高孤儿基本生活和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深化安全生产风险整治,稳步推进养老事业发展。
纵深推进平安建设 推动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
社会安全稳定,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今年,紫金将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紫金,推动社会治理走在全市前列。
着力防风险。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和机制,聚焦重点领域,稳妥化解存量风险,坚决遏制增量风险;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劳资纠纷、涉农涉土、涉退涉访等领域排查处置。
着力保安全。科学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紧盯重点领域,持续发力排查整治,坚决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加密区域自动气象站监测网项目和县119应急指挥中心建成投用。
着力护稳定。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优化基层法律服务,大力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扎实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建设;持续完善“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立“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继续擦亮“禾坪说事”“积分+”“擂茶调解法”等基层社会治理品牌,努力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组稿:本报记者 田红秀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肖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