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年,紫金县上下勠力同心、克难奋进,交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合格答卷
县域经济提速增效 民生福祉显著改善
■紫金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冯晓铭 摄
■黄塘镇庙前村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志愿者为群众服务。 冯晓铭 摄
■紫城工业园首期启动区基本建成,二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速推进。肖斌 摄
■紫金倾情打造的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于今年9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11月10日、1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紫金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紫金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并圆满闭幕。
回顾成绩,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过去5年,是紫金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两地”建设目标,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勠力同心、克难奋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较好完成了县十六届政府各项工作任务,交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合格答卷。
据统计,预计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35.2亿元,5年年均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8亿元,5年年均增长6.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亿元、税收总收入13.2亿元,5年年均分别增长5.3%和5.7%;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2亿元,比上一个5年增长15.9%。
公式关键词:经济发展
造平台兴产业,县域经济提速增效
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加快聚集优质增量,加速优化传统存量,推动经济质效显著提升。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建成紫城工业园和蓝塘产业新城,成为全市唯一在“十三五”期间新建2个工业平台的县域;引进金盛兰优特钢、大阳电工等优质项目64个,合同投资总额478亿元,比上一个5年翻了一番;新增产值上亿元企业38家、税收超千万元企业16家,初步形成以“新材料、新电子、新制造、新医药”为主导的产业聚集;5年累计为企业减负8.7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全县首个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挂牌成立,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2家;大力实施技改行动计划,累计投入28.7亿元,推动博辉包装等35家企业完成技改创新,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2016年的28%提高到2021年的42%。
现代农业提效发展。紫金茶叶产业园跻身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茶叶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1.8万亩提高到6万亩,品牌价值达34.8亿元,25款茶样获评“广东十大好春茶”“广东十大茗茶”,绿茶获奖数量连续3年排名全省第一。打造国家级专业村1个、省级专业村31个、省级专业镇4个,新增粤字号农产品36个、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6个。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农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35亿元、12092元分别增加到2021年的51亿元和18941元,年均分别增长6.3%和9.4%。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成功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196个镇村电商服务站,5年完成电商交易额57亿元,是上一个5年的3.8倍。“红色紫金—蝉茶飘香”路线入选全国“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紫金客茶谷获评广东省森林旅游新兴品牌地。5年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56家,新建商住楼盘19个。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6年的33.1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5.18亿元,年均增长6.4%。
公式关键词:扩容提质
抓统筹促协调,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乡村面貌日新月异。
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完成县城总体规划(第五次)、15个镇级总体规划和239个村庄规划修编,逐步构建“一主一副四轴三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完成紫城工业园、蓝塘产业新城和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
县城品位持续提升。推动城区向南扩容5.8平方公里,新建千家寨生态休闲公园、兴安路等市政基础设施31处,实施法政路、仁安街等提升改造工程21项。跻身“省卫生县城”行列,入选“省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262个,和谐宜居县城加快建设。
乡村振兴成果丰硕。在2020年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位列粤北片区县(市、区)第二名,环境整治3年行动验收考核在粤北片区排名前列。5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1.12亿元,发展扶贫产业项目13486个,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初步建成黄塘七村连片、凤安五村连片、九和金光大道和龙窝“彭牌嶂”等4个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片,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59个、特色精品村5个。
公式关键词:投资环境
优环境促联通,发展基础日趋坚实
坚持全域全面融入“双区”建设,厚植生态优势,强化交通引领,优化营商环境,发展空间格局更加广阔。
生态屏障得到巩固。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到98%,东江、韩江流域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土壤环境总体安全向好。5年完成森林抚育42.33万亩,碳汇造林12.4万亩,景观林带提升4800亩。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新建镇级污水处理厂15座、村级污水处理站347座,铺设镇村污水管网778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交通条件显著改善。5年投入87.77亿元,新增高速公路60.5公里,升级改造国省道54.5公里、县乡公路51.9公里。河惠莞高速公路紫金段建成通车,打通“融深”“融湾”战略通道。紫惠高速公路紫城出口全互通、河紫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凤安石龙旅游公路、蓝塘产业新城南环路等一批道路加快建设。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全国示范县,成为全省唯一摘得“双殊荣”的示范县。
营商环境明显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评估位居全市第一。34个部门1267项事项纳入“一窗式”综合窗口,完成16个镇级政务服务中心升级改造,设立基层综合服务窗口334个,“数据上云、服务下沉”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清理规范县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51项,取消不必要证明事项59项,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1个工作日以内。
公式关键词:民生福祉
惠民生促公平,社会事业长足进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政策向民生聚焦、财力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教育事业提速发展。成功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通过“省教育强县”复评。累计投入8.9亿元,完成39所中小学校改(扩)建任务和6所寄宿制学校建设,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城南实验幼儿园建成投用,佑文中学等一批教育重点项目加快建设,5年新增优质学位5640个。县教师发展中心挂牌运作,龙华区派驻优秀教育团队接管紫金中学和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开启委托办学新模式。
健康紫金加快建设。累计投入15亿元,县人民医院新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和县120指挥中心建成启用,县中医院、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完成整体搬迁和升级改造,镇级卫生院和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县、镇、村三级中医药技术服务实现全覆盖,3家县级医院与大湾区医院建立跨区域专科联盟。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5年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再就业46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工作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等6项底线民生保障水平逐年提高,按病种分值付费全面推行,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100%和98%。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县新“三馆一中心”稳步建设,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实现县、镇、村三级全覆盖,县科技馆建成投用。创作推出《烈火丹心》《血田英魂》等一批优秀花朝戏作品,获省级以上文艺奖项56项。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邓缵先故居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年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省级1项、市级8项、县级13项。
公式关键词:法治政府
转作风促效能,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坚持依法行政,持续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县直机构改革和乡镇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法治政府建设换挡提速。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广大干部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重大事项向县委请示报告,主动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的监督,5年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531件、政协委员提案258件。
平安紫金建设加快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民禁毒工程、飓风行动等工作纵深推进,“雪亮工程”“智慧新警务”提档升级,基本建成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应急信息指挥平台。全市首个群众信访诉求综合服务中心挂牌运行,基本实现群众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荣获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称号,5年累计调解案件6366宗,调解成功率97.5%。
廉洁政府建设持续加强。强化自然资产管理、工程招投标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审计监督,有效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整治“四风”,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县财政绩效管理工作获得财政部通报表彰。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依法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组稿:本报记者 田红秀 特约记者 黄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