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县水墩镇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振兴乡村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紫金县水墩镇黎坑村乡村颜值不断提升
■紫金县水墩镇黎坑村李田自然村铺设了柏油路,乡村有了新气象。
核心提示
村道平整通达,民居外立面改造得体,公厕、垃圾屋方便了村民生活……走进紫金县水墩镇,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精致的民居鳞次栉比,乡野、田园浑然一体。
乡村有了新气象,美了家园,乐了群众。近年来,水墩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加快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镇的乡村颜值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水墩镇简介】
水墩镇位于紫金县东南部,距离紫金县城36公里,与五华县龙村镇毗邻,汕湛高速公路经过该镇并设立出入口。全镇总面积11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万亩、山地面积14.8万亩;下辖1个居委会10个行政村,总人口2.78万人。2020年,完成税收264万元。
镇内有木材、三华李、板栗及花岗岩、锡矿、矿泉水和高岭土等资源,其中铁嶂锡矿有数百年的开采历史。文化遗迹有雅布村的清代杨茂总兵墓及上璜坑武榜眼、廉州游击将军杨鼎墓。群丰村于2019年被住建部认定为“国家级古村落” 。
以党建为引领 筑牢基层堡垒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水墩镇定期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强、带富能力强、知识化、年轻化”的基层队伍。今年上半年,水墩镇集中开展党校培训7次,学习人数累计760人次,并组织县委党史专题教育宣讲1次,机关学习党史课程21次。
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水墩镇以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为契机,积极为基层党组织输入新鲜血液。新一轮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圆满完成后,水墩镇当选的新“两委”干部共75人,其中连任40人、新进35人。其中,当选干部平均年龄42岁,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32人,基层干部队伍朝高学历、年轻化转变。
水墩镇还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如加快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老圩路桥改造项目工程、镇村污水厂(站)建设项目、圩镇环境提升工程和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等一批民生实事项目。
记者在黎坑村杨屋片区党群活动室看到,梳理好的党员活动记录、村民议事记录等资料整齐地摆放在书柜上。“我们经常在这里开展一些党员学习活动,处理邻里纠纷,商量如何推动村项目建设等。”黎坑村党支部书记彭伟彬说,党员干部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主动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为民办好事。
此外,水墩镇还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今年上半年已对镇、村(社区)和各部门进行明察暗访12次,通过会风专项督查等行动,深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做强做大产业 助力村民增收
目前,水墩镇有日仙石材、鑫泰石材、欣盛实业、盛泰种养、秋溪铸造厂以及广东集力保健天然苏打水有限公司等6家较大规模的企业,经营领域涉及种养、水资源、制造业等。
企业多了,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就有了保障。水墩镇按照紫金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以紫城工业园、蓝塘产业新城为镇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不断宣传招商和发掘商源,积极拓宽平台建设,并积极为两个园区输送劳动力。
发展工业的同时,推动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生态资源是水墩镇发展农业产业的天然优势。近年来,水墩镇紧紧围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坚持结对帮扶和产业扶贫有机结合,建立扶贫产业项目库,指导帮助贫困户发展1-2项稳定的增收产业,逐步把资源优势转发为经济优势。同时,该镇积极推进以茶叶、蜜柚、蔬菜等为主导绿色产业发展,并同步建设一批绿色产业基地,逐步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带领全镇村民增产增收。
农业产业发展要实现规模化、现代化,必须加大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力度。近年来,水墩镇着力推动镇村电商服务站点项目建设,方便群众购物的同时,扩宽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目前,已建成1个镇级和8个行政村电商服务站点,并投入运营。
“要把产业尽可能地留在乡村,让农民能参与、多得利,把产业链延长,同时利用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水墩镇委书记杨东升表示,水墩镇将充分发挥农村山水资源优势,全面开发陂湖水资源和群丰、秋溪石料资源,真正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推动一批旅游、度假、养生、休闲等产业项目发展,为乡村振兴进一步夯实根基。
“门前三包”扮靓乡村 美丽乡村再升级
在水墩镇雅布村,宽阔的村道干净整洁,部分路段旁不仅种上了绿化树,还铺上草皮、种上了鲜花,变成一条美丽的景观大道。
村民既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受益者,也是建设者。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村民参与和维护。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水墩镇广泛动员,积极组织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增强村民认同感,形成村居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风气。
在雅布村,每户村民家门口都钉了一块水墩镇“门前三包”责任制的牌子,要求每户村民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不仅要负责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保洁工作,每日及时清扫房前屋后的垃圾,清除污物、废弃物,还要负责搞好门前屋后的绿化。
为了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水墩镇积极探索垃圾收费制度和试行管护机制,如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宜居户”评比活动等,让村民从思想上认同、行动上自觉,实现“让我整治”向“我要整治”的观念转变,养成爱护公共环境、维持自家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的良好习惯。
杨东升表示,水墩镇以点带面推动全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共同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组稿:本报记者 王亚娇 田红秀 特约记者 黄从高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