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县中坝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引领促发展 全域振兴硕果丰
■近年来,北坑村的村容村貌得到全面的提升,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紫金县中坝镇新貌
核心提示
近年来,中坝镇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突破口,聚焦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力促农业农村发展全面提效破局、努力构筑新局。
【中坝镇简介】
中坝镇是孙中山先生入粤始祖地,位于紫金县东北部,东邻梅州市五华县长布镇,北与东源县黄村镇接壤,距县城22公里,全镇总面积176.9平方公里,下辖13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9万多人。辖区内有34个党支部和1个党总支,共1071名党员。
中坝镇红色资源丰富,境内有“谦德楼”,是紫金县委、县政府办公旧址,位于中坝良庄荷树下(现乐平村),为客家民居,占地面积580平方米。境内还有中坝交通情报站遗址和温敬尧故居。据记载,1938年冬,地下党员钟立青等人到中坝开展革命活动,成立了紫五龙河地下交通站,当时担任农会会长的温敬尧参与了革命活动。1945年,紫五人民抗日自卫大队成立,温敬尧担任副大队长。同年,温敬尧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担任紫五人民自卫大队大队长。
坚持党建引领
打造群众满意的“头雁工程”
基层党组织要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组织健全、发挥作用是关键。近年来,中坝镇积极转变党员干部思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严格落实选人用人标准,顺利完成镇内设机构改革和村“两委”换届,村级“头雁”实现“三个一肩挑”,全面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在镇村党组织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中坝镇全面实施‘党建+’的工作模式,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和‘培育工程’,坚持党支部主导地位不动摇,不断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推进各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显著提升。”中坝镇党委书记邓振光说,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宜居乡村创建等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去年7月,毕业于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的张海华回到家乡任中坝镇北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想趁着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好时机,为家乡父老做点事。“正是看到家乡近年来的大变化和乡村发展展现的广阔前景,才选择回乡发展。”张海华说,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助力乡村振兴,与村民一道建设更美更富的家乡。
近日,北坑村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将440亩撂荒土地进行有效流转。其中,耕地约100亩已经种植水稻,其余土地流转用于发展村级产业。
聚焦百姓幸福指数
各项民生事业全面“开花”
进入北坑村,柏油路面上车辆来来往往,行驶顺畅。沿着村里的溪流,一条环境优良的亲水步道,成为村民散步健身的好去处。
“到北坑村可以体验赏荷花、踩单车、品茶、住民宿、攀尖峰‘一条龙’的游玩服务。”张海华说,离北坑村不远处,有一处尖峰顶,村里还利用现有住房改造了一栋民宿。
值得一提的是,北坑村投入294万元建设北坑村党群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广场、红星广场及舞台,不仅方便群众办事,还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活动。同时,筹资150万元修缮北坑小学校舍、围墙、食堂、校厕和运动场所,建设北坑小学教育平台(智慧课堂),消除了校园安全隐患,完善了教学设施设备,改善了办学条件。此外,通过支教助学行动,引进“美丽中国”行动3名支教老师到北坑村开展支教,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北坑村的村容村貌全面提升,是中坝镇推动民生工程的一个缩影。中坝镇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全民动员、全域整治、全面提升乡村面貌,共建共治共享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其中,中坝镇深入贯彻群众路线,以公职表率、巾帼共建、“小手拉大手”等活动为切入点,采取领导挂点、定期研办、网格管理、挂图作战、督查督办、示范引领等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扎实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完成村巷道、房前屋后杂草杂物、积存垃圾等清理工作,逐步完善道路硬底化、巷道硬化、公厕、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党建教育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民文化活动广场等群体活动场所,积极创建文明镇村,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壮大农业产业
聚力发展乡村产业经济
在北坑村,记者看到,在近千亩的三叉苦、岗梅种植基地里,还种植了辣椒,红红的辣椒挂满枝头。“种植辣椒的这片土地,是前段时间才平整出来的。我们打算利用南药和农作物生长的高低差,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经济效益,目前正在试验阶段。”张海华说。
农业产业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中坝镇一手抓农村风貌提升,一手抓乡村经济发展。
邓振光表示,中坝镇全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凝聚多方合力,多元化共商共建富民兴村产业。目前,中坝镇已经发展有胡须鸡、砂糖桔、春甜桔、鹰嘴桃、茶叶、光伏发电等产业。同时,中坝镇坚持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发展理念,对标紫金加快“两地”建设目标,抢抓“融深”“融湾”“百企帮百村”“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等机遇,引进社会各界资源,采取“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群众”有机融合的方式,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并不断加强乡村田园景观开发、电商平台运营管理,发展农旅融合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组稿:本报记者 王亚娇 田红秀 特约记者 黄从高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