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领绿色崛起 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
■紫城工业园一期基本建成
■紫金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紫金县龙窝镇承龙嶂茶叶种植基地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核心提示
走进紫金,“客家古邑,红色紫金”的标识随处可见。这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山区县,被誉为“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作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紫金在党史上创造了诸多第一:全国最早成功举行农民武装暴动并建立县级革命政权的地区之一,全国最早建立县级苏维埃政府的地方之一,全国最早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区之一……
行动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好的传承。近年来,紫金抢抓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机遇,把初心使命写在革命老区,把光荣使命付诸时代实践,以红色精神为引领,以“新愚公移山”的毅力和“风雨无阻、日夜兼程”的革命奋斗精神,在荒山起新城,将茶山变银山,引领工业突围,打赢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绿色崛起,全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走出了一条“红色+绿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
红色精神引领新局开启
每隔一段时间,紫城镇电商服务中心内都会响起欢快的直播声。
广东且珍壹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小清是紫城镇电商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刘小清介绍说,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兴起,她正在为紫金茶销售寻找新的路径。通过“公司+农户+电商”模式,茶叶销售实现较大增长。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紫金县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增进民生福祉、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其中“依托电商平台(镇、村电商站点)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就是为民办实事的中的一件。
从今年3月开始,紫金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县四套领导班子成员围绕落实“1+1+9”工作部署,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带头到基层持续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示范引领各级各部门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中收集老百姓遇到的难题。截至6月15日,共整理出960多个民生问题,现已完成360个,惠及群众5万多人次。
同时,紫金县委还将解决学位紧张、群众出行难、群众看病住院难、群众用水难、群众办事难、改善人居环境、农产品销售难、群众文化需求、特殊群体受教育难、削坡建房安全隐患等10个项目列为全县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并全力加快推进。其中,在解决县城供水水源不足问题上,今年3月9日开始实施建设的散滩水库应急抽水补水水源工程,已于4月25日顺利建成投入使用,保障了县城20万群众正常用水;在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问题上,紫金大力开展送戏下乡活动,组织多场巡回演出,放映300多场电影;在解决削坡建房安全隐患问题后,紫金提出解决2697户农户安全住房问题,截至今年5月,已开工648户,竣工487户;在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上,县工商信局不断拓宽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今年以来帮助农企和农户在各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总额达4.25亿元,同比增长25%。
为群众办实事的同时,紫金县着眼于育先机开新局,把学习教育之效转化为实干之力。今年以来,紫金全县上下注重把“办实事”与“开新局”贯通起来,积极抢抓“双区”建设重大发展机遇,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六大“融深”“融湾”工程,加快推进“两地”建设,全县经济社会呈稳中有进、不断向好的发展态势。今年1至5月,多项经济指标增速排在全市前列。
红色精神引领工业突围
2017年,紫城工业园正式动工建设,成为全省57个工业园中唯一实现“当年征地、当年获批、当年建设、当年开园”的目标园区,创造了园区建设的“紫金速度”。目前,紫城工业园已引进落户项目41个,总投资141亿元,不断成熟的紫城工业园已经成为广大客商抢滩布局的重要平台。
时隔3年,2020年3月,紫金县精准把握政策,作出科学决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启动蓝塘产业新城建设,成为全省为数不多在疫情期间新开工建设并开园纳企的县级工业园。目前,累计引进入园项目12个,总投资约322亿元,其中总投资130亿元的园区龙头项目——金盛兰优特钢项目将于7月投产,牵引全县工业经济呈现出量质齐升的良好势头。
红色基因代代传,革命精神永赓续。 从革命先行地,到“融湾”先行地,紫金近年来历经工业重新起步、洪灾水灾袭击、疫情抗击防控等重重考验,特别是面临工业经济的停摆困难,紫金县委、县政府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观望徘徊,而是服从服务全市大局,立足发展全局,迅速作出战略决策,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在荒山开辟了紫城工业园和蓝塘产业新城,实现逆势突围、凤凰涅槃、美丽蝶变,革命策源地正走向“融湾”先行地。
紫金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辐射带动第一圈层。随着汕湛和河惠莞两条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赣深高铁河源站、河惠汕高速公路、河紫快速干线等重大交通设施加快建设,紫金将全面融入河源都市半小时经济生活圈、粤港澳大湾区2小时经济生活圈,紫金“融深”“融湾”的山门不断拓宽,紫金的区位优势随着不断完善便捷的交通网络逐渐释放出来,红色革命老区迎来千载难逢的战略发展机遇。
近年来,紫金县委、县政府敏锐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把“融深”“融湾”作为紫金当前发展的大机遇、干事创业的大平台和提升革命老区群众福祉的大使命,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聚焦“融深”“融湾”主方向,大力实施生态、交通、营商环境、产业、民生、文化六大“融深”“融湾”工程,支持和服务“双区”建设,带动紫金加快高质量发展。
红色精神引领绿色崛起
从苏区镇出发,沿着236国道往紫金县城方向,仅10分钟路程即可到达龙窝镇。公路两边,漫山遍野的绿色尤为养眼,山上不时出现连片绿油油的茶田,甚为壮观。
紧邻苏区镇的龙窝镇,同样属于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范围。1925年东征期间,周恩来率领的东征军政治部就曾设在龙窝。土地革命时期,红二师、红四师曾会师于此。据统计,全镇共有8个村存有革命遗址。
如今在这片红色热土,正上演着绿色蝶变的精彩故事。
近几年,龙窝镇彭坊村茶农叶耿锡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以来,仅靠着春茶的销售,他家就收入6万元左右。“今年因为旱情,春茶产量有所减少,但售价比往年高不少,我家的茶叶供不应求。”叶耿锡说。
在彭坊村,像叶耿锡一样的茶农有500多户,茶叶种植面积超5000亩。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帮扶下,大多数茶农都建有品茶室,统一使用“龙窝茶”区域品牌,有的还经营起了电商,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最近几年,紫金茶叶的影响力有了很大提升,我们茶农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叶耿锡说。
2020年8月,彭坊村获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茶叶专业村,争取到50万元的扶持资金。彭坊村所在的龙窝镇,则早一年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授予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茶叶专业镇,争取到省级1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强镇资金,用于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和更新产业机器设备等。
龙窝镇茶叶产业的发展,是紫金县大力推动茶叶产业发展的缩影。
紫金地处北纬23度,北回归线贯穿而过,从地图上看紫金就像是粤港澳大湾区旁的一颗绿色明珠,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青山绿水不会自然就变成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中饱含着人类的主观努力和艰苦奋斗。为求索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把紫金“八山一水”的生态优势变成生态经济,紫金县走过不少弯路,有过挫败教训,但始终没有放弃努力,把艰苦求索、奋勇前进的红色革命精神融入到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把奋斗的汗水洒在紫金大地,终于“浸泡”出紫金蝉茶的蜜香,找到了一条写好“山水文章”、打造生态经济的可行路径。
培育良种、规范种植、标准管理、打通市场、提升品牌……短短几年时间,紫金茶产业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实现规模从小变大、管理从散乱到规范、品牌由弱变强的根本性转变,全县茶产业产值由2015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06亿元,成为紫金县的主要“绿色经济”产业。紫金县荣获“2020年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紫金蝉茶”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大湾区最受消费者喜爱区域公共品牌”,连续蝉联“广东十大好春茶”榜首,紫金茶区域品牌价值达34.8亿元,已经成长为广东三大名茶之一。
除了茶叶蜜香香飘万家,紫金县还大力发展蔬菜、优质大米、水果、南药等产业,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优质“茶罐子”“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展现出一幅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红色基因、绿色发展,是紫金最鲜明的底色和名片。今后,紫金全县上下将高举老区精神旗帜,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区精神,把红色革命精神落实到行动上来,转化为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责任和毅力,转化为加快“两地”建设、推动“融深”“融湾”的强大动力,真正把重任扛起来,把工作干出色,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紫金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