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紫金县

全面提升组织战斗力 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2021-06-29 10:10:55 来源:河源日报


■紫金组织新当选的村支部书记进行学习培训,全面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综合素养。

■紫金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前往苏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基层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

■广大党员干部到苏区接受党史教育

核心提示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


近年来,紫金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始终坚持政治统领、党建引领,进一步强化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推动落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夯实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切实推动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为紫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突出政治建设,提升思想引领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面临的挑战和矛盾更加纷纭复杂。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增强思想引领力。


近年来,紫金县在不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上下真功、求实效,各级党组织理论武装进一步加强,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紫金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强化。


强化理论武装,增强思想引领力。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纳入各级党组织会议“第一议题”制度,纳入县委党校教学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和“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机制,打通学习教育“最后一公里”,发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理论学习资料22375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紫金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讲政治,勤思勤学,增强本领。县四套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带动各级党组织书记带头讲党课4632场次,各级党组织利用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三会一课”等形式认真开展学习研究。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举办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11期,培训3850人次;组织全县2.6万多名党员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学报告学党章”等系列考学活动,全县党员考学率达100%,满分率达100%,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同时,组织县委宣讲团和组建轻骑宣传小队开展巡回宣讲宣传活动,普及听众13.7万人次。


强化红色教育基地建设。苏区革命旧遗址群被评为第二批广东省党员教育基地,柏埔镇方湖村“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已通过省级验收;2018年以来,下拨镇级党校建设和培训工作经费320多万元,全面完成县镇两级党校规范化建设,县镇两级党校(含分教点)累计举办培训班4000多场次,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约17.4万人次。


强化基层治理,提升社会号召力


今年5月,紫金县“小积分”撬动乡村治理“大格局”的探索案例,成功入选2021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近年来,紫金县充分依托基层治理网格化基础,细化优化网格,整合原有的防灾救灾应急管理体系、五老一贤工作机制、官田村扶贫工作积分机制、党建工作资源和经验,大力探索实施积分制。通过建立规则明晰的积分体系,推动乡村治理从抽象概念走向具体化,成为了乡村治理的有效抓手,为乡村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这一机制的推行,进一步凝聚了中坚力量,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在推进乡村振兴中,通过实施积分制,广大村民主动成为农村人居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的重要力量,村民自觉保持自家房前屋后及周边环境的干净整洁,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体有效提升。在脱贫致富方面,通过实施积分制,部分生产积极性高、劳动能力强的村民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效果,贫困户也积极参与积分制分红,成为脱贫典型,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克服了“等靠要”思想,由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人人建立了劳动脱贫、多劳多得的思想观念。


同时,积分制的推行进一步激发了基层党组织活力。给群众打分的过程,既是党员干部对群众生活的了解过程,也是群众对党员干部工作加深理解的过程。在打分的过程中,进一步密切了干群的联系,提升了基础党组织的凝聚力。


筑牢基层堡垒,增强攻坚战斗力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紫金县以实际行动和显著战果,践行和验证了建设一个好支部的重要性。


几年前,龙塘村自然条件较差,村庄基础设施薄弱,距离圩镇约20公里,且多为崎岖山路,一边靠山,一边靠河,交通极其不便,被当地村民称为“三无村”(无地、无人、无钱)的龙塘村,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与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局共同帮扶。


2016年以来,驻村扶贫工作队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增强政治功能入手,以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为重点,制定出台《龙塘村党员干部“领头雁”工程实施方案》,从素质能力、人员结构、带头人培养等方面全面提升组织战斗力,着力解决“思想政治意识不强、队伍老化弱化、战斗力薄弱”等问题,有效破解了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建工作滞后和基层治理水平低等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动能。


驻村扶贫工作队坚持“党建+产业”的扶贫模式,在村“两委”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大力支持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多方筹资发展红肉蜜柚扶贫主导产业,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到去年底,龙塘村相对贫困人口、相对贫困村已全面实现脱贫目标,红肉蜜柚主导产业成为村民的“致富果”,村集体年收入从2016年的不足2万元提高到2020年底的近35万元。


目前,龙塘村已构建了一条集约化、统一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电商销售+包装加工+生产基地”的生产销售形式,形成了龙塘村“23.5度柚”品牌,让这个偏远的小山村蜕变为党支部坚强有力、有主导产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新农村,成为了开展精准定点扶贫的“脱贫样本”。


近年来,紫金县坚持党建引领脱贫,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扶贫,村“两委”班子和驻村第一书记全力当好“领头羊”,强党建、带扶贫、促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精准定位扶贫主导产业,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优化队伍结构,优选配强“领头雁”


目前,2021年紫金县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实现换届速度和质量“双赢”。


据统计,全县共选举产生1857名村(社区)“两委”干部,平均年龄为38.83岁,同比上届下降7.06岁;大专以上学历850人,同比上届增加344人,占比45.77%,实现年龄、学历“一降一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全部实现“三个职务一肩挑”。


近年来,紫金大力实施“头雁”工程,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政治素质作为首要条件,对村(社区)“两委”班子进行全面摸排,坚决撤换调整政治上不合格、经济上不廉洁、能力上不胜任、工作上不尽职的村党组织书记,注重选拔有情怀、有能力、有文化、有口碑的本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退休干部中的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同时,重视后备干部源头精准培养,去年储备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544名,为2021年村级换届储备干部梯队,挖掘“头雁”人才。


实施“头雁”工程的同时,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流动。为了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积极破解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人才瓶颈,紫金县建立了选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队(组)长效机制,持续从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熟悉政策、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干部,组成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队(组)驻镇驻村,实现16个镇245个村做到选派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组)全覆盖,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全面增强基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力量。


人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无论是实施“头雁”工程,还是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流动,都是近年来紫金县建好建强基层党支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保障。


强化保障力度,夯实基层基础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离不开基层基础保障,只有基层基础有强有力的保障,党的基层组织才能更加坚强有力,党的执政根基才能更加稳固。


强化阵地建设,夯实党建基础。近年来,紫金县加大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力度,对36个新建或扩建的村党群服务中心每个给予10万元补助,充分发挥党建品牌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集中精力打造一批突显紫金特色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提高经费保障,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目前,紫金县村(社区)办公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每年11.2万元,村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每村每年6万元,并创新设立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县级财政每年给予每个社区3万至5万元不等的经费支持。同时,严格执行村干部生活补助标准,2020年村(社区)干部每人每月达3000元。


党建引领发展,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为目标,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全县共挑选11个基础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各配套50万元,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万元以上。2020年全县202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其中30万元以上的村有16个。


建立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党员归属感进一步增强。建立县、镇两级党员互助金制度,每年由县财政划拨每镇1万元资金到互助金中,用于慰问老党员、困难党员;重大节日对全县老党员开展走访慰问,其中每年“七一”为60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一次性发放慰问金;从2015年起每月对90周岁以上的老党员发放关爱金。


■组稿:本报记者 田红秀 特约记者 黄从高 通讯员 贺科威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