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承接“双区”产业转移势头喜人“两地”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紫金县龙窝镇承龙嶂茶叶种植基地本报记者 杨坚 摄
■两条高速公路贯穿紫金,“融深”“融湾”全面提速。本报记者 杨坚 摄
■全速建设的蓝塘产业新城 本报记者 田红秀 摄
■快速发展的紫城工业园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核心提示
9月17日,中共紫金县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召开,县委书记廖继聪代表县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
全会充分肯定了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以来的工作。党的十九大以来,紫金县委始终把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严格按照省委、市委部署要求,扎实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及时调频对标,不断调整和完善推动紫金振兴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团结带领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建设“两地”目标,全面实施六大“融深”“融湾”工程,深入落实“1+1+7”工作部署,加快紫城工业园建设,启动蓝塘产业新城建设,着力推进产业兴县、乡村振兴、三大攻坚战等重点工作,推动“两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推进“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中展现了紫金的担当作为。
成效一
承接“双区”产业转移实力不断增强
近日,落户紫金县蓝塘产业新城、年产600万吨的金盛兰优特钢项目拉开厂房建设序幕。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300亿元。
作为紫金县“产业兴县”的新阵地,蓝塘产业新城与紫城工业园已经形成“双核驱动”,成为紫金“融深”“融湾”新平台和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县新签约项目20个、投资总额61.8亿元。
近年来,紫金主动对接“融深”“融湾”大平台、大网格、大市场,全面掀起新一轮产业平台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热潮,累计投入12亿元,在3年时间内新建紫城工业园、起步开发蓝塘产业新城。目前,紫城工业园首期2.7平方公里配套设施加快完善,二期建设即将实施,产业集聚功能逐步增强;已完成蓝塘产业新城起步区征地2590多亩,平整土地1000多亩,道路、供电、供气、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成为全省为数不多在疫情期间新开工建设的县级工业园。
随着金盛兰优特钢、大统营电子产业集群、大阳电工等一批高质量产业项目落户建设,两大工业平台加快提效破局,“双核驱动”效应逐步显现,吸引“双区”产业转移的“虹吸效应”渐次凸显。
今年上半年紫金主要经济指标逐月回升,经济运行稳步复苏。据统计,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3%,在全市率先由负转正;1至8月,全县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大幅回暖。
成效二
优质生活圈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近年来,紫金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铁腕治污,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守护好紫金的青山碧水蓝天;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步伐,以“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为主导的现代特色农业持续提质增效,农民收入明显提高,面向“双区”市场的绿色农产品供应能力不断增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加速推进。
2019年以来,以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的“四子”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其中8个茶产品获得“广东十大好茶”称号,紫金绿茶、紫金红茶跻身“粤字号”2019年县域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全县形成了以紫城、龙窝、南岭等镇为中心的茶产业经济带。
“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更加充盈,2家公司入选首批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名单,紫金春甜桔、红肉蜜柚、杨梅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蓝塘土猪、三黄鸡等特色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农村电商物流高效运转,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已正式运营,全县建成镇村电商服务站点196个、第三方平台4个,打通县、镇、村双向物流配送路径5条,245个村实现县镇村物流联动,优质农产品快速进入大湾区市场。
农旅、茶旅融合发展加快,乡村旅游带火乡村经济。延伸发展茶产业链,加快茶旅融合发展,并结合乡村振兴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逐步形成了茶产业生态景观长廊和茶旅一体化发展集聚区,凤安新村大道、九和旅游大道、龙窝“彭牌嶂”沿线、黄塘七村等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扮靓村容村貌,成功创建省级(上义)森林小镇,打造特色精品村2个,紫金客茶谷入选广东森林旅游特色线路和新兴品牌地,乡村生态底色日渐亮丽。每到周末,一大批来自大湾区的游客到紫金县感受田园风光、美丽乡愁。
城市更文明功能更完善。全民共创文明县城,城南新区规划建设有序推进,老旧城区有机更新,住宿、餐饮等生活服务业加快发展,道路交通、信息网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公共服务效能有效提升。
成效三
“融深”“融湾”软硬条件持续改善
紫金主动对接“双区”交通规划体系,西连南融快速通道加快构建,河惠莞高速公路龙紫段建成通车、紫惠段将于年底如期通车,河惠汕高速公路、河紫快速干线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随着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完善,“融深”“融湾”的“硬联通”进一步改善,紫金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和资源,为紫金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和优质生活圈的重要承载地注入强劲动能、新鲜活力。
“融深”“融湾”的软环境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向“双区”趋同。进厅进网政务事项实现“一门通办”“一网通办”,82项纳税事项实现“到一个窗、上一张网、办纳税所有事”,108项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项目申请、项目备案、商事登记注册时限分别压缩至3个、2个、1个工作日,“数据上云、服务下沉”试点工作在全市推广。
同时,紫金县建立了跨区域交流联动体制机制,教育、医疗、学术、文化等领域与“双区”交流合作更加紧密、更加频繁;大力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等培训工程,向“双区”输送更多技能专业人才;深化“平安紫金”“法治紫金”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果,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制度不断健全,全县社会治安环境和谐稳定,法治环境公平正义。
成效四
疫情防控和稳定发展措施得力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紫金县委、县政府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统一部署,组建高效运转的组织领导指挥体系,构建“全面、全员、全时”网格化防控体系,组织动员全体党员干部迅速行动,以最严要求、最实措施、最强力度精准施策、科学战“疫”,确保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紫金成为全省确诊病例、疑似病例“零发生”的县区之一,为保障全市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贡献紫金力量。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稳经济。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紫金开足马力抓生产稳经济,主动出击,化危为机,于3月17日全面启动蓝塘产业新城建设,并成立重大项目工作专班,实行“一项一策”,从挂钩协调、防控物资、用工服务、建设材料、社保优惠、金融支持、立项审批、安全监督等多方面对重大项目予以保障,主动为项目破解土地、用工、资金等瓶颈问题,推动项目加快建设。
同时,紫金全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推进各行各业全面复工复产,产业经济恢复正常运行水平。
■本报记者 田红秀 特约记者 黄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