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努力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 加快建设“双区”两大承载地
■蓝天白云下的紫金县城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紫金迅速调频对标,明确提出今后工作新思路、新目标、新要求。
今后,紫金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省加快“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以及市大力推进“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的工作部署,咬定目标,保持定力,尽紫金所能,坚决扛起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和建设“两地”的新使命,深入实施六大“融深”“融湾”工程,狠抓“1+1+7”重点工作落实,加快把紫金建成名副其实的“双区”产业转移和优质生活圈重要承载地,在推进“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中展现紫金新担当新作为。
思路方向
找准“两地”建设新路径
紫金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大局”和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找准“两地”建设新路径。深刻认识和把握两个大局中多方面、深层次的联动关系,准确研判双循环发展趋势,在“一核一带一区”以及“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中,找准建设“两地”的角色定位、实施路径,抢占区位先机;围绕抓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任务,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接受双循环效应带动,高水平对接“双区”大平台、大网络、大市场;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营商环境、招商引资和产业合作等重点工作,打通要素双向自由流动通道,扩大有效投资,推动消费升级,实现与“双区”错位、互补、共赢发展。
凝聚“融深”“融湾”新动力
紫金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双区”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找准“双区”所需、紫金所能结合点,因势而谋,乘势而为,进一步凝聚全域全面“融深”“融湾”新动力。
紫金地处“双区”辐射第一圈层,兼具“区”的本质、“带”的潜质、“核”的特质。今后将按照省委、市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部署要求,提高站位、凝聚共识,找准“双区”所需、紫金所能的结合点,因势而谋,乘势而为,深入实施“融深”“融湾”工程,接受“双区”热力辐射,促进紫金加快实现在高水平保护下高质量发展。
构筑紫金振兴发展新格局
紫金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战略安排,加快把紫金建成名副其实的“双区”产业转移和优质生活圈重要承载地,进一步构筑紫金振兴发展新格局。
今后将继续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推进“两地”建设,全力补短板、强弱项、增特色,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紫金振兴发展新路,在服务服从“一核一带一区”以及“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大局中登高望远、砥砺前行。
责任要求
牢记使命勇于担当
全力推进“两地”建设
推进“两地”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抓落实。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主动作为,苦干实干,把事关全县改革发展大局的工作部署抓实抓细见成效。
压实各级责任。提高政治站位,把推进“两地”建设工作作为党委(党组)加强对经济工作领导的具体内容,在服务大局的同时扛起自身发展的主体责任,全力以赴做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社会稳定等重点工作。
完善工作机制。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争取更多发展要素支撑和政策资源支持;建立重大项目谋划会商机制,在交通、教育、医疗等民生短板方面谋大项目、好项目;充分发挥考核、督查、约谈等机制作用,推动各项工作提效破局。
主动担当作为。攻坚克难敢担当,提升本领善担当,锤炼作风实担当,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出真招硬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目标措施
夺取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全面胜利
坚决圆满完成脱贫攻坚收官任务。深入开展“回头看”,迅速彻底排查整改存在的问题,继续做好消费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进一步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加强返贫致贫风险人口动态监测,坚决阻击贫困户返贫、边缘户致贫。强化困难群众社会救助服务,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决不能让任何一名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结合乡村振兴工作,研究制定2020年后扶贫开发规划,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强力推动乡村振兴。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与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扶贫、田园综合体等紧密结合,大力培育茶叶、红肉蜜柚、南药、肉鸽、蓝塘土猪等优势农产品,加快形成特色农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格局。继续抓好“四子”产业提升发展,力促“米袋子”保稳定、“菜篮子”扩规模、“果盘子”提品质、“茶罐子”创品牌,更好服务“双区”市场。持续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探索推行“三建立三开展三实行”,建设“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深入抓好美丽宜居示范镇、村布点和创建工作,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头雁工程,总结推广“积分制+乡村治理”,充分激活村民内生动力,构筑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
深化农村重点改革。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农村改革“扩面、提速、集成”。坚守耕地底线红线,巩固拓展农村承包地制度改革成果,多形式流转农村承包地;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
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落实最严格的森林防灭火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巩固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的生态优势。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抓好森林进城围城工作,努力构建以青山绿水为底蕴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实践成果宣传,倡导崇尚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把生态共识转化为生态行动。
严守环境质量底线。继续统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强化河湖系统治理,突出抓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推进整县(镇、村)污水处理环保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水环境安全保障水平。严格落实“管车、降尘、治污、禁烧”等精细化管控措施,确保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在省市前列。加快编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2020-2035)》,大力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地块排查工作,建立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确保土壤环境安全。
严守资源利用上线。健全落后产能出清机制,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实现绿色发展;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环保型企业,培育绿色新动能,助力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聚力培育发展“绿色茶园+茶文化传播”“旅游+绿色农业”等生态旅游新业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
交通设施建设再加速:扎实推进河紫快速干线、龙汕铁路、河惠汕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确保河惠莞高速紫惠段年底建成通车,全面提升与“双区”联通水平;加快推动国道236线紫金县城龙潭至升平段、安良大道北段等项目建设,升级改造一批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促进交通建设与产业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振兴有机融合。
新型基建设施再加强:推动500千伏凤安、220千伏坝山(义容)等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快县城管道天然气项目建设进度,推进5G网络建设和应用,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平台和系统的建设力度,有序推进市政、治安、交通、能源、水利、农业、环保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民生基础设施再提升:加快完善防洪排涝设施,扎实推进万里碧道建设,深入推进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工程,高质量完成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加快推进佑文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金山小学、城南新区幼儿园、寄宿制学校等重要教育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抓紧完成县中医院二期改造任务和疾控预防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削坡建房风险点整治,加快建设镇村污水处理设施。
营商环境再优化:紧密对接“双区”制度和市场规划体系,完善重大投资项目服务“绿色通道”,全面推行为企业服务承诺“公示制”、重大项目服务“专员制”、投资建设项目“代办制”等模式,增强紫金特色优质服务效能;提高全县“一网通办”水平,建立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政企沟通渠道;深化“平安紫金”建设,筑牢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安全防线。
投融资机制再创新:充分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方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健全投资项目储备实施机制,完善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保障机制;增强投资领域要素配置效能,最大限度引导资金、土地等要素协同向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平台集聚。
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持续用力扩平台谋项目。坚持“园内”“园外”双线作战,园内要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产生产业集聚的“葡萄串”效应,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蓄能攒劲;园外要重点发展建设周期短、占用地指标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短平快项目,推动形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点支撑体系;要以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精心谋划论证、储备申报一批高质量的重大项目,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大动能。
靶向发力暖企业扩内需。持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继续实施县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制度,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倾尽全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工、市场等难题,推动企业生产发展恢复至疫情发生前的正常水平以上。
精准着力促循环赋动能。要畅通产业循环,引进一批竞争力强、关联度大、成长性好的工业引擎项目,加快培育新电子、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要畅通科技循环,探索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合作的政策举措,加快紫城工业园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对接“双区”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水平;要畅通市场循环,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疏通与“双区”的双向贸易通道,让整个市场循环的“动脉”更加顺畅;要畅通社会循环,加快构建与“双区”联系紧密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合作共建共享水平;深入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医疗合作互助、教育合作交流等工程,培养更多满足“双区”发展的技能专业人才。
打造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打造产城融合示范:推进园区提质扩容,加速完成首期公共服务区商业区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把平台打造好、入园项目建设好、投产项目培育好,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与县城主城区实现联动发展;强化完善县城主城区现代城市服务功能,形成现代要素向主城区集聚的发展态势,增强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有序推进城南新区开发建设和老城区更新改善,抓紧谋划推动一批产城融合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与紫城工业园一体化发展。
把蓝塘建成现代产业新城和县域副中心:加快推进蓝塘镇纳入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重新修订蓝塘整体规划,快速提升城镇功能设施建设水平,增强圩镇承载力;重点要以金盛兰优特钢项目建设为牵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较强的项目接纳能力,实现与圩镇互动发展。
推进镇域差异发展:东部片区以龙窝为中心,大力发展“茶文化+”产业,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加快推进苏区革命旧遗址群和红二师、红四师会师旧址公园提升工程,打造“红色+”特色小镇。西部南部片区在推进蓝塘镇加快发展的同时,依托九和镇温泉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温泉康养+”产业;义容、柏埔、黄塘等镇主动接受河源都市经济发展辐射带动,大力发展城郊经济。
本报记者 田红秀 特约记者 黄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