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和“首位度”
■坚基大型商圈 肖斌 摄
■鳄湖公园夜景 资料图片
■具有文化特色的绿道小巷 肖斌 摄
■整治后的鳄湖公园一角 黄赞福 摄
■区政府大院门口的太阳广场,成为周边群众休闲运动好去处。 冯晓铭 摄
核心提示
近年来,源城区不断加大投入,持续推进城市功能提质,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上取得了较大突破。该区落实中心城区“1+6”空间规划,全力配合市推动河源国家高新区开发及钓鱼台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一批老旧小区、“三旧”改造项目扎实推进,鳄湖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不断完善。以全省第二的历史最好成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全面化,“智慧+”“党建+”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城市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有序,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组稿:本报记者 何海华
特约记者 吕鹏
通讯员 仝一
一个湖的变化,一座城的提升
去年国庆期间,源城区鳄湖公园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市民眼前,并作为一个全新的景点向市民开放。改造后的鳄湖公园,风光旖旎,白天湖面波光粼粼,蓝天、白云倒映在湖面上,晚上人工雾气缭绕,宛如仙境,不仅水生态得到了大改善,更复建了东门城楼、鸣凤桥、青曲牌坊等景观,大大提升了老城的“绿色颜值”。
鳄湖历史悠久,位于古槎城中的上城,由明朝进士李焘主持开挖,可满足城市蓄洪功能,是缓解城区内涝的重要载体。鳄湖公园由4个大湖及1个小湖面组成,湖中建有西门井、红花桥、化容桥、鸣凤桥、九曲桥,是城区的主要景点之一,也是河源“老八景”之一,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之一。
随着城市的发展,鳄湖周边污水管网破损,导致生活污水渗漏至鳄湖,一度造成水体污染,尤其是夏季气温升高后,还会发出阵阵恶臭、滋生蚊虫,给市民带来极大困扰。
为全面改善鳄湖水质,给市民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休闲环境,2019年,源城区委、区政府下大决心,将鳄湖整治工程作为事关提升城市品质品位的重要抓手,对鳄湖公园进行彻底综合整治,并纳入2020年“十件民生实事”续建项目。项目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的工程便是水生态综合整治工程,通过湖底清淤换填、西北门塘截污纳管、引入新丰江活水补水、防洪排涝、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等方式,使整个鳄湖变为“活水”。 如今,原本浑浊不堪、垃圾漂浮的鳄湖经过系统抽补,水质得到了很大改善,湖底的淤泥、垃圾均被清理,铺上鹅卵石,碧绿的湖面在微风吹拂下不时荡起阵阵涟漪,让人心旷神怡。
为巩固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水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完成后,紧接着,源城区委、区政府对鳄湖的现有景观进行改造,着力提升沿湖周边景观面貌。拆除部分水上构架桥,并结合河源本土文化,改造沿湖涉水岸线,精心策划并打造了莲花池广场、湖滨栈道、九曲排青、维芳岛、水下喷泉、月亮雕塑、水车等景观,同时对原有的古榕夕照、东门古楼、西门井、红花桥、鸣凤桥牌坊、对歌台等景观进行复建修整,刷新老城区的“绿色颜值”,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游玩、散步的绿色空间。
鳄湖的变化,是源城大力提升城市品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源城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补齐城市发展短板,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城市首位度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一是城市面貌有新变化。老城区空间形态、功能业态更新,生态修复、功能修补工作进一步完善,27个老旧小区已完成方案设计、立项等工作,老城“颜值”和功能品质不断提升。一批城市绿道、小微绿地、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完成升级改造,城市绿化率进一步提高,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都市气息更加浓厚。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四级“联创”,全面开展市容秩序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整治城市“六乱”,城市面貌明显好转;有序推进垃圾分类,上城街道示范片区成果巩固提升,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建设全面启动。二是城市管理有新提升。推进“多中心、组团式”空间规划布局,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加快完善,“三区两带”城市发展格局初步成型。智慧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大数据、5G等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充分运用,智慧环卫管理平台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智慧市政、智慧警务、智慧城管、智慧停车建设深入推进,区行政服务中心停车场加快建设,城市智能化、便捷化水平不断提升。三是生态环境建设有新成效。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扎实推进,“三大保卫战”取得新成效,全区地表水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省,新丰江水库断面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东江干流断面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东埔河、三王坝河、金竹沥河等水环境持续改善。空气质量6项指标稳定达标,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4%,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排名全省前列。土壤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固体废物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桉树林改造稳步推进。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案件高效办理,细化分解为34项整改措施,逐项明确牵头责任单位、整改目标、整改时限,有效确保整改工作见实见效。
推进“百街千巷”综合整治 打造幸福和谐美丽源城
近年来,源城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贯彻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紧紧围绕《河源市实施都市经济带动和三江六岸生态城市功能廊道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实施“百街千巷”综合整治工程,着力加快推进城区扩容提质步伐,改善城区人居环境,打造美丽“新城”。
“百街千巷”综合整治工程于2018年底启动,坚持以“干净、整洁、有序”为目标,整治了啸仙中学门口、龙尾坝、新江三路等15个水浸点,打造具有客家风情的环城东路、长塘路、滨江大道等20条精品示范街,配合升级改造中心市场、公园市场等20个农贸市场周边的1012条背街小巷,完善了道路排水排污设施110千米,整治了临街商铺广告招牌1547处,更新了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建筑立面21.29万平方米,规整了落地或爬山虎式的强弱电线等。经过大力整治,1047条街巷焕然一新,城区老街重焕活力,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高度重视,
构建强有力的工作体系
该区成立了由区长担任总指挥,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百街千巷”综合整治工作现场指挥部,主要负责开展百街千巷和老旧小区改造调查摸底工作,编制和汇总百街千巷建设项目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名单和基本情况。制定了《河源市中心城区“百街千巷”综合整治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倒排时限、压实责任,构建起“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体系,形成“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协作”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多措并举,着力推进街巷更新完善规划设计
在提升改造城市基础设施过程中,源城区突出民生需求,严格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社会建议、群众意愿、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进来,并结合源城实际,不断优化精品示范街综合整治工程等规划设计方案,使改造整治更加符合群众期盼,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实施分类整治。对普通街巷,重点实施“三整、三改、五化”(整管线、整标识、整违章;改管网、改排污、改道路;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活化)。
对街巷原有破损路面、路缘石进行修复,道路通过铺设沥青“白改黑”等方式进行升级改造;因地制宜对古街巷进行保护修缮,充分挖掘街巷文化内涵,增设文化墙、宣传长廊或特色小品,赋予其自我的造血功能;增设社区便民服务厅、城市书屋、党建活动室、志愿者服务中心等社会活动场所,加强基层党建及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对示范街巷,在普通街巷综合整治的基础上,以社区为核心,在惠民生、补短板、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提升,通过建筑修缮、功能置换、产业注入,改造成宜居宜业的和谐社区,全方位对社区进行高要求的“三整、三改、五化”综合整治。全面打造15分钟生活圈、社区综合治理示范区、文化街巷活化示范区。坚持党建引领。
依托“党建+”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员队伍力量,全区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百街千巷”综合整治攻坚行动,加强巡查排查,狠抓各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的卫生整治,对乱堆乱放,地上、墙上和绿化带内垃圾进行及时清理,清除杂草、淤泥、杂物,疏通沟渠、清除积水;提高日常卫生保洁水平,对在公共场所和绿化带内乱种乱养、乱挂乱晒、乱贴乱写、乱停乱放的行为进行劝导和清理,杜绝“脏乱差”现象。创新管理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已改造好的精品街强化管理,积极引进第三方运营,按照“企业想做,政府推动”的原则,创新打造城市新亮点、新名片。目前,正积极谋划将老城竹园路及东北直街灯光夜市街打造成灯光夜市,成为太平古街东延伸段。
完善机制,
加强常态化管理和监督
该区建立了督查考核机制,制定考核标准,并组织市、区级有关单位、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对各镇、街已验收的项目进行现场抽查、打分考核,对考核优秀的进行通报表扬,对不合格的进行通报批评、严肃追责。建立长效治理机制。按照“以建促管,建管结合”的理念推进综合整治工作,建立“百街千巷”综合整治工程台账(如数据统计、工程图册、整治前后对比照片及影像等资料),做到“一巷一档”;加强完成综合整治后的各街各巷的后期管护,探索市场化管理等专业管理模式,对新竣工的“百街千巷”进行有计划的维护,使市区背街小巷美观、耐用、保持完好。
宣传引导,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氛围
源城区城建部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开展新闻宣传、社会宣传,通过报纸、新闻、微信公众号等中央及省、市、区属各类媒体,广泛宣传“百街千巷”综合整治工作的意义,对综合改造和服务提升、污水“零直排”和“厕所革命”等工作的经验做法进行专题报道,营造人人关心整治、人人支持整治、人人参与整治的浓厚氛围,共报道“百街千巷”整治工作20余篇。积极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和方式方法,通过开展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宣传,提升群众对整治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自觉做到“门前三包”中的“户清”标准,为百街千巷”综合整治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下一阶段,源城区将坚持系统思维,持续抓好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为广大市民打造更加现代化的城市环境。